五十文錢一天,這工價就別說是在婁山村了,就算是到了烏龍鎮上,那也找不到這麼高的。
平常工價都是在二十到三十文錢一天。
所以可想而知,此時此刻村民們的心情到底有多激動了。
李思華最後挑了二十個三十歲上下的正值壯年的男人,成為這批建造養殖場的工人。
而沒有被選中的村民,或多或少都是帶著埋怨和妒忌的。
裏正安慰道:“李嬸子如今是有門路了,等養殖場建造起來,以後多的是幹活的機會,你們就莫要在這裏咬牙切齒的了!”
此話一出,村民們這才把怒氣收斂起來,還笑盈盈地對著李思華一頓誇,希望下次有了這樣的好事,可以落到自己頭上。
事不宜遲,說幹就幹了。
李思華這次挑選的都是有造房子經驗的壯漢,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在這群人當中,最有經驗的是居然就是吳九妹男人陳狗剩。
雖然陳狗剩玩的花,可這與自己又有何幹呢?
隻要沒有弄到自己或者自家家人頭上,她可沒有那個功夫去摻和人家的事。
李思華丟給陳狗一張圖紙,這是她剛才在裏正家時,就借用了裏正的筆墨紙畫出來的簡易結構圖。
養殖場大致分為四個部分;養雞區、養鴨區、養豬區、養牛區。
五畝地用兩米高的高牆圍起來,前方就隻留有一個三米寬兩米高的大門,這樣以後方便出貨;
左門是留置出一個200平米大(0.3畝)的專門用來放置喂養動物的食物;
右邊則是留置出同樣200平米大的區域,暫且用作員工休息區;
再往裏深入就是劃分出四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是用土坯建造出一個寬長為10*600(600平方\/一畝)的長方形區域,在裏麵再劃分出兩邊對稱小區域,中間留有一米寬的過道,上麵用稻草作房頂,四周每隔一段距離便留出寬大的窗口,用來通風。
再找一個合適的位置打一口井。
這就是養殖場的大致結構圖了。
等造好後,李思華還會在每個區域按照雞鴨豬牛的養殖屬性而再細化。
不過等養殖場弄好後,她隻會暫時先養雞、鴨,等條件寬鬆了,那麼就會跟著養豬,再往後就是養牛。
陳狗剩在看過結構圖後,他道:“李嬸子,我們這二十個人先去山那邊去篩選出合適的黃泥,還要去準備稻草,跟著就是用模具夯實成牆,陰幹三天後,就可以把土坯牆搬到村尾那邊,正式開始開工了。
五畝地還是很大的,為了省時省力,還有請李嬸子找幾個人去清理一下荒地上麵的碎石子和荒草吧。”
“行!”李思華聽著陳狗剩的話,倒很是專業。
她以前大致也是聽說過,在沒有出現水泥前,古代就是用黃泥、石頭加水反複踩踏,期間還要不斷加入切碎的稻草,放入模具後就等陰幹,這個就是土坯磚的製作過程。
陳狗剩帶著那十九個壯漢到山那邊去了。
而李思華就喊來了幾個村裏的婦人,給了她們二十文錢一天的工價,讓她們在一天之內就要把五畝荒地上的碎石和荒草給清理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