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婁山村是沒有屬於自己村的揚穀扇車的。
都是村民們各自挑著稻穀到別的村子裏,以一擔一文錢的價格去獲得使用人家揚穀扇車的使用權。
後來,還是裏正召集了婁山村的所有村民們,在大槐樹下召開了村民大會,強製要求每家每戶出二十文錢,裏正自己還多貼了些上去,這才湊夠了十兩銀子,買了一台新的揚穀扇車回來。
現在這村裏唯一一台揚穀扇車正擺放在裏正家裏呢,隻要有村民需要,裏正會隨時隨地地開放揚穀扇車,來供村民們無償使用。
住在村尾爛草屋裏的黃家,在這一季裏算是第一戶過去裏正家裏用揚穀扇車的了吧。
裏正把柴房鎖打開,“李嬸子,你們就自己自便吧,我還要到田裏去,就不便招呼了。”
“好的,麻煩裏正了。”李思華打完招呼後,就站到一旁去,靜靜地看著黃三兄弟去操作揚穀扇車。
前世的李思華在網上也看見過揚穀扇車的圖片,現在這一刻貌似是她第一次親眼看見揚穀扇車的實物。
李思華上下左右地細細打量著眼前的這台揚穀扇車,她覺得現代和古代的揚穀扇車在外表上有著較大的出入,可裏麵的構造卻都是大同小異的。
頂部有個梯形的入料倉,下麵有一個漏鬥是出穀子的,側麵有一個小漏鬥是出雜物和癟粒之類的,尾部是出穀殼的;木製的園形\\\"大圓肚\\\"藏有一葉輪,有一個搖柄,手搖轉動風葉以風揚穀物,轉動速度越快產生的風也大,反之亦然。
揚穀扇車
黃有金拿著小筲箕,不斷地把稻穀舀到入料倉裏,而黃有財則是站在前頭,手裏不斷地搖動著搖柄,車內立即就產生了一股強大風力,把比較輕的雜物和癟粒等吹到了側麵下的籮筐裏,而較重的穀子則是從前方的漏鬥裏落下到另外一個籮筐裏。
如此就是揚穀扇車的使用過程了。
李思華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這揚穀扇車可是足足比西方早了有二千年啊。
還不到一炷香的時間,就把兩百斤的穀子給全部篩選好了。
三兄弟又是把篩選好的穀子給挑回去。
“娘,你上次說有什麼是比用石碓效率更高的辦法來舂米的?”黃有金記得很清楚。
“哎呦喂!”最近忙著割稻,要不是黃有金提起,李思華都差點要把這件事情給忘記了。
舂米,談不上什麼工藝,可卻絕對是個花費大力氣和消磨耐心的活。
按照這個時代的舂米技術,使用最廣泛的就是用石碓來舂米了。
就是把穀子放入盛器裏,利用一雙手用棒槌去砸穀子,砸碎它堅硬的外殼。
可是石碓容器較小,就單憑用一雙手效率就更是低下了。
李思華家的那不到兩百斤的穀子,要是用石碓來舂米的話,都要用好多天時間才能完成;而那些豐收了上千斤甚至是數千斤稻米的家庭,差不多要用大半個月或者是一個月,才能完成。
不過也難不倒李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