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一會,劉青菊也跑到後廚幫忙去了,在她的地盤上,其實有很多高級別的廚師,但既然吳大哥要親自動手,那就來一次家人的聚會吧,自己的手藝也該亮亮了,遠道而來的客人,最高級的招待方式,當然是自己親自下廚了。
輪到覓春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餐廳裏,百無聊賴,要去後廚幫忙,他還是別了,自己去,那是添亂的,平時在家裏,也都是丁妍做的這些事,自己下廚,估計也就自己勉強可以吃得下。
用覓春自己的話來說,如果沒有客人,自己下廚,太浪費時間了,花兩小時,做四五個菜,結果三人吃,不到二十分鍾完事,太不具備性價比了。
他更喜歡在冰箱裏放點雞蛋和青菜葉子,肚子餓了,青菜雞蛋麵最好吃,營養搭配也到位,關鍵是簡單方便,不比什麼山珍海味更好麼?
用丁妍的話來說,對於吃,他太隨意,也太沒格調了,但這隻是他的一麵,男人,可不止一麵。
對於吃,這麼多年,無論他走到哪裏,都能大快朵頤。中國八大菜係,他更是如數家珍。
興許是長期生活在成都的原因,他尤其對川菜情有獨鍾。
川菜,又稱四川菜,由成都菜、重慶菜、自貢菜為主組成,原料以省境內的山珍、水產、蔬果為主;調輔料以川糖、花椒、辣椒及豆瓣、腐乳為主。烹飪技法有煎、炒、油淋、酥炸等四十種。味型以麻辣、魚香、怪味為其突出特點。
川菜主要分為三派:蓉派(上河幫)、渝派(下河幫)和鹽幫菜(小河幫)。上河幫川菜即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的川菜;小河幫川菜即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同時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菜;下河幫川菜即以老川東地區的達州菜、重慶菜、萬州菜為代表的江湖菜。
上述三者共同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係,代表川菜發展最高藝術水平。川菜以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鬱的地方風味聞名,融彙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采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和創新。
明末清初,辣椒傳入,直到清末,風味特點逐漸成型,並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創新發展。川菜以家常菜為主,高端菜為輔,取材多為日常百味,也不乏山珍海鮮。其特點為:善用三椒、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肉片、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泡椒鳳爪、燈影牛肉、口水雞、香辣蝦、麻辣雞塊、重慶火鍋、雞豆花、板栗燒鴨、辣子雞、甜皮鴨等。
這些主要的作品,覓春幾乎都有吃過,而且百吃不厭。零八年外派到成都時,就再沒有離開過,原因無他,唯川菜耳。
民間的川老會,半官方的烹飪協會和純官方的的世界川菜大會,都為川菜的發展作出了特別重要的貢獻。因為其家常菜的屬性,也因為川人遍布中國,可以這麼說,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有川菜。
與川菜的家常屬性不同,八大菜係之首的魯菜,顯得就比較高端,是中國傳統四大菜係和八大菜係中唯一的自發型菜係(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係而言),也是曆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最見功夫的菜係,為八大菜係之首。
魯菜的經典菜品有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紅燒大蝦等。明清時期大量山東廚師和菜品進入宮廷,使得魯菜雍容華貴、中正大氣、平和養生的特點進一步得到升華。
山東位於黃河下遊,氣候溫和,省內彙集有大河,大湖,丘陵、平原、大海等多樣性的地貌,造就了魯菜的食材選料品種異常豐富與均衡。豐富的食材品種直接激發了魯菜烹飪技法的豐富多樣。山東大地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加上兩千多年來浸潤著的儒家學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神追求,終成魯菜係的洋洋大觀。
山東的蔬菜種植曆史悠久、種類繁多、品質優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章丘大蔥、蘭陵大蒜、萊蕪生薑、膠州白菜、濰坊蘿卜、曹縣蘆筍、壽光韭菜等,蜚聲海內外。
山東水果產量極高,品質極佳,如煙台蘋果、萊陽梨、陽信梨、樂陵小棗、德州西瓜、肥城桃、青州蜜桃、大澤山葡萄、曹州木瓜等,皆是果中上品。
水產品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沿海盛產魚、蝦、貝、藻等六十多種海產品,有小黃魚、帶魚、黃姑魚、白姑魚、叫姑魚、扇貝、牡蠣、鮑魚、海參等四十多個品種。淡水魚類資源更是有鯽魚、鯉魚、黃鱔、泥鰍、赤眼鱒等七十多個品種。
動物資源主要有魯西黃牛、渤海黑牛、蒙山牛、德州大驢、沂蒙黑豬、垛山豬、萊蕪豬、木碗頭豬、蓮花頭豬、嶗山豬、大尾寒羊、小尾寒羊等等,簡直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