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父皇賀 為天下平(1 / 2)

東漢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臘月十八,帝禦於崇德殿,方升座,乃望見殿前暖陽漸升,心有感慨道:“如今四海承平,全賴眾愛卿日夜盡功,百姓樂業,黔首安居,著實喜人。朕欲除夕去歲之夜,擺國宴於德陽殿,普天同慶,以昭天德,眾愛卿以為然否?”

諸臣稱善,大頌陛下仁愛之君,乃社稷之福。

嘈雜聲畢,忽有鴻臚寺卿林武玄出列奏道:“陛下,臣接渤海相齊邊疏,言渤海王年幼,思親心切,欲與陛下共度春節。”

劉宏聞言大喜:“協兒久居封地,舉目無親,思親亦為人之常情,準齊邊所奏,另命朕鎏金車駕趕往渤海,為協兒開路。”

林武玄應諾。

其實早在月餘前,劉協請赴洛陽與天子共度春節的私信早已到了劉宏手中,劉宏身邊親近內侍張讓,段圭,蹇碩皆常受其所贈重金奇寶,因而劉協上達天聽之言便可以毫無壓力的呈到劉宏的案頭。

如今天下,並非朝堂上劉宏那一番堂而皇之的太平盛世,實乃大廈將傾,寰宇將塌之局。

各地叛亂不斷,西及益州,南至交趾。中原地區有山、黃龍等義軍數十股,大者有兵二、三萬,小者六、七千,後青州黃巾軍眾逾百萬,黑山軍亦眾至百萬。義軍攻打郡縣,誅殺官吏,聲勢浩大,此起彼伏,形成燎原之勢。

再者劉宏性貪,時常有橫征暴斂之舉,去歲京師洛陽發生火災,南宮被毀。宦官中常侍張讓、趙忠等勸靈帝稅田畝以修宮室、鑄銅人。於是劉宏詔令天下,除正常租賦之外,畝稅十錢助修宮室。又詔發州郡材木文石,運送京師,宦官從中為奸,刺吏、太守複增私調,百姓怨恨。此外又規定,刺史、太守及茂才、孝廉遷除,皆要交納助軍修宮錢,除授大郡者要交納錢二、三千萬。新官上任前,皆須先去西園講定錢數。屆時交請,或有無法交齊而自殺者。故新官到任,必競為搜刮百姓,聚斂財富以為補償。百姓因此怨聲四起。

劉宏命臣下在德陽殿西園造萬金堂,將司農所藏國家財物金錢,移入堂中以為私貯。靈帝為漢章帝玄孫,世襲解瀆亭侯,其家素貧,為帝後務盡聚斂為私藏。光和二年,開西園賣官,又使郡國進貢,皆先使官責貢使交納“導行費”,所得錢皆據為私有,分存於宦官之手,每人數千萬,修萬金堂後,移入堂中貯存。不久,靈帝又於河間郡賤買田地,寺起宇第,搜刮錢財唯恐不盡。

朝堂之中,亦是虎狼橫行,構陷忠臣。

第一件便是罷黜楊賜。楊賜在朝,曾屢次激言進諫。漢光和元年,劉宏因天象之異使宦官曹節等問以祥異禍福,楊賜直言相陳,說:“方今內多嬖幸,外任小臣,上下並怨,喧嘩盈路,是以災異屢見,前後丁寧”。其冬,又切諫靈帝停修園囿,皆無結果,因此卻遭宦官忌恨,但因其曾為帝師,張讓亦有忌憚,未敢害其性命。

其次,有諫議大夫劉陶在獄中自殺。

劉陶少時遊太學,屢次上疏言政事。後以孝廉起家,除順陽長,甚有政績。劉陶任京兆尹時,應出修宮錢一千萬,劉陶素清貧,又恥於以錢買官,乃稱疾不聽政。劉宏重其才,未加其罪,征拜諫議大夫。漢中平二年,劉陶見漢天下日亂,上疏言政事八條,認為天下之亂,皆由宦官。於是,大為宦官所忌恨。誣其與外賊交通,因此下獄。獄官拷問甚急。劉陶自知難免一死,在獄中自殺身亡。

中平三年將盡,但中平二年留下的千瘡百孔無人相揭,如今的朝堂,便如崇德殿前積盈的陽光一般,已無二色。

東漢中平三年,臘月廿九,帝祭於原陵。

劉宏正立於祭台之上,念著禮官撰寫的不痛不癢的罪己之詞,乞祖宗在天英靈庇佑萬民,啟朕之疾惡,乃正言行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