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考慮好久,終於鼓起勇氣來寫,主要怕我的文筆寫不出先烈們的悲壯,因為現在的影視作品,基本上都是歌頌川軍,湘軍,滇軍或者德械師的。說到東北軍確實在網絡上人人喊打。說到東北地區更有過分的,一口一個順民。要知道教科書都把八年抗戰改成了十四年抗戰了。從黃顯聲將軍的第一槍開始。東北大地的先烈們就開始抵抗侵略者。一直到七七事變全麵抗戰,東北地區人民獨自抵抗了六年。而且那個時候的關東軍戰力是最強的。關內的東北軍更是因為西安事變被老蔣記恨,多次被整改,裁軍,在全國各處戰場當炮灰消耗。
東北邊防軍49軍,1937年8月下旬,日軍沿京浦線向南推進。49軍在滄州外圍與日軍血戰三日三夜。傷亡過半,後又負責墊後向南撤離。日本人稱之這是開戰以來的勁敵。49軍後被調往淞滬戰場,進入淞滬會戰時已經是十月底了,負責阻擊日軍。掩護其他部隊撤離。105師在江橋一線作戰,626團長顧忠全陣亡,該團損傷過半。109師在稷王廟馬同橋與數倍日軍血戰兩晝夜。4個團長陣亡3個,營長傷亡三分之二。一個師基本被打光。49軍根本沒有增援,別的部隊都在撤退隻有東北軍像炮灰一樣放到後麵阻擊大批追趕的日軍。被大批日軍分割,被吃掉。後又參加了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南昌會戰。幾場慘烈的戰場下來,原來的東北老兵基本都打光了。他們不是不抗日,隻是沒死在自己的家鄉而已。
東北邊防軍67軍,在33年參加古北口抗戰和冀東抗戰。後被調去剿共,全麵抗戰在京浦線北段阻擊中島師團。後遇土肥圓師團損失慘重。部隊連續作戰兩個月得不到一點補充。因軍長吳克仁看不慣河北前線都在保存實力不積極抗日的將軍。主動請纓去淞滬戰場。於11月6日抵達鬆江掩護其他部隊撤離,迎頭就碰上追擊的穀壽夫師團。67軍與日軍血戰到9日突圍,67軍吳克仁殉國,67軍參謀長梧桐崗殉國。107師參謀長鄧玉琢殉國。321旅,322旅旅長殉國。下麵團長營長死的更多了,整個67十不存一,吳克仁將軍更是淞滬戰場犧牲的唯一中將軍長。戰後老蔣卻說67軍叛國投敵,取消了番號。何等的悲涼!
東北邊防軍51軍,先後參加了長城抗戰與冀東抗戰,後駐紮天津,軍長於學忠擔任天津市市長,與日本人針鋒相對。1935年何應欽與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第一條就是罷免於學忠。後51軍被調去剿共。於學忠參與西安事變。77事變後51開赴山東。1938年一月日本派了23萬人兵分兩路直奔徐州。51軍死守蚌埠臨潼關。應剛日軍第三師團,第九師團,第十三師團。血戰八晝夜。後又在台兒莊地區與板垣,礬穀師團血戰,後又阻擊要夾擊中國守軍的13師團血戰十日。期間沒有任何補充休整,這些硬仗打下來後51軍傷亡一半以上。後在5月掩護蘇南部隊撤離。參加武漢會戰。全軍損失3\/4,仍然得不到任何補充。51軍被老蔣碰到敵後沂蒙山地區自生自滅了,軍長於學忠被撤職。1939年6月日軍對沂蒙山地區掃蕩。114師師長方叔洪被圍,自盡殉國。後在43年與山東日軍4萬多人的圍攻下損失慘重。又參加豫中會戰下來後。51軍也基本上跟東北軍沒什麼關係了。因為當年當年從東北帶出來的老兵基本已經損傷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