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枝微動,輕描淡寫間,功曹記錄劫難的玉簡上最後一個劫難的記錄消失,好像從來沒有記錄過。
觀音大士然後急忙傳聲道:“佛門中九九歸真,聖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
當即就命令揭諦:“趕上金剛,還生一難。”
最後一難很簡單,揭諦在哪裏追上他們,就給他們送上一個劫難,但劫難就是不能在大雷音寺內發生。
哪怕是在淩雲渡,已經就在大雷音寺的山門口,那也是在大雷音寺外。
不然傳說出去,多難聽?
取經嗎,當然就是一波三折,隻要經書沒有交到大唐,也都算是在取經路上。
當取經隊伍平安過了最後額外增加的一個劫難之後,到了大唐長安,送取經隊伍上路的金剛又說話了:“聖僧,此間乃長安城了。我們不好下去,這裏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孫大聖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傳了經與汝主,即便回來。我在霄漢中等你,與你一同繳旨。”
這是啥意思?
一直用慧眼遙觀他們一行的觀音大士有些疑惑。
這不應該呀,取經隊伍一直是四人加一馬,難道到了最後的收獲階段,隻讓唐僧一個人享受大唐的供奉?
這算盤打的夠響的,唐僧是佛祖親傳,孫猴子等都是後來加入的,看來隻想讓他們得到正果,但取經的美名和在東土大唐稱祖的好處讓唐僧一個人享用,這也太低級了吧。
孫猴子他們又豈能上當,孫悟空說道:“尊者之言雖當,但吾師如何挑得經擔?如何牽得這馬?須得我等同去一送。煩你在空少等,諒不敢誤。”
孫猴子找了一個很恰當的理由回絕。
金剛們還想堅持,孫悟空去就去吧,能少去一個算一個,於是找了一個十分蹩腳的理由:“前日觀音菩薩啟過如來,往來隻在八日,方完藏數。今已經四日有餘,隻怕八戒貪圖富貴,誤了期限。”
如果豬八戒不去,沙和尚可能也不讓去,至於白龍馬,一頭畜生去就去吧,一般都會忽略的。
這叫當麵揭短,是個人都不幹這事。你這麼說豬八戒,他能樂意嗎?
豬八戒別看本事不大,但嘴上功夫應該說是取經隊伍中最強的。八戒笑道:“師父成佛,我也望成佛,豈有貪圖之理!潑大粗人!都在此等我,待交了經,就來與你回向也。”
說完,取經隊伍也不理會金剛們,直接挑擔牽馬去了望經樓邊,留下金剛們在風中淩亂。
整個過程中,唐僧一言不發,他當然也有他的難處。不過在麵對唐王時,唐僧還是把孫猴子他們三個以及白龍馬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有人可能會說,唐王如果不問,唐僧就不介紹三個徒弟了。
這不存在,孫猴子他們站在那裏,就是等著唐王問的,即使唐王沒注意到,以他們幾個醜出天際的盛世容顏,稍微弄出點動靜,唐王想不知道都難。
唐僧十分上道,專門把佛祖交代的經書的價格給唐王強調了一遍。
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不但要知道真經難取,而且也要知道真經的市場價值,這才是佛祖傳經的真正目的。
如此一來,功德圓滿,唐僧師徒就等著受封領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