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父女的憤怒和忌恨,對沈雪梅沒造成半毛錢的影響。
她把心思都放在如何開拓自己的竹編事業上,根本沒時間,也沒心思搭理那些見不得別人好的卑鄙小人。
過度敏感是弱者的表現。
沈雪梅又不是真正的鄉下村姑,她是兩輩子為人的老油條。
她應對世事的最好武器,是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沈雪梅從來不會因為別人議論自己兩句,或者是聽到啥流言蜚語就吃不好睡不著,她已經磨練得意誌頑強,而且心性堅定。
任何人都別想操控她的人生。
“爺爺,現在地方寬敞了,咱再雇10個人吧”?
嘉美竹編工藝品廠一切按部就班後,沈雪梅打算增加人手,她答應過劉鄉長,要幫政府解決勞動力問題,那就要說話算數。
“好!不過雇來的人要仔細挑選,每個人都得手藝好,啥也不懂,或者是略懂皮毛的,咱不能要”!
老爺子對雇人一事已經沒有任何顧慮。
他原先一直擔憂,雇人做工會不會被當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看待,現在有周縣長的鼓勵和支持,他心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隻要雇來的人手藝好,雇多雇少他不管,跟外界打交道,那是孫媳婦的事。
他隻管抓好質量,編好每一件竹編產品,對得起老賈家的竹編傳承就行。
老爺子的要求不難達到,長治鄉周邊的村子有很多竹編好手。
劉鄉長一聽沈雪梅要招人,很快就給她劃拉來三四十個。
這些人年齡都在40歲上下,竹編70年代在當地掙斷後,年輕人會這門手藝的,幾乎沒有了。
賈老爺子和徒弟們從這些人裏麵挑選出10個後,那些沒被選上的,站在廠子裏一直不肯走。
他們早就聽說,沈廠長雖然姑娘家家的,但是為人厚到,待人不薄,她給工人的工錢定的不低。
在這裏上工,一個月比那些城鎮職工兩個月掙得還多。
“沈廠長,能不能再多雇幾個”?
劉鄉長對沈雪梅的稱呼,已經由“沈雪梅同誌”改為“沈廠長”,他恨不能把自己劃拉來的這些人,統統塞給沈雪梅。
“劉鄉長,辦這個竹編廠,我現在是摸著石頭過河,有些事不能急,雇人的事得慢慢來”。
沈廠長很理解劉鄉長的心情,她也想多雇人,但不能盲目。
她一個平凡、沒有根基的鄉下姑娘,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孤身撲騰,稍微有點閃失,就會被浪潮淹沒。
創業不容易,一旦思慮不周全,跨下台來就是朝夕之間的事。
“劉鄉長,您別急,我會結合竹編的銷售情況,一步步調整廠子的發展規模,您放心,國家改革開放的力度會越來越大,隻要我的竹編廠能持續發展下去,雇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送走劉鄉長和挑剩下的那些人,沈雪梅仔細算了一筆賬。
她的竹編生意從陽曆3月21號,農曆正月二十一開業到現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已經賺了18000多元。
從最初的每個大集收入七八百塊,到後來每個大集都穩定在1000塊以上,沈雪梅用2000塊的本金,以別人想象不到的賺錢速度,讓老賈家成了萬元戶。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成了萬元戶,在1985年是普通城鎮職工連想都不敢想的事。
可沈雪梅覺得這點錢其實不算啥。
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哪個不是腰纏萬貫,賺得缽滿盆滿?自己賺的這點錢和人家比,簡直就是毛毛雨。
沈雪梅是個有野心,不容易滿足的人,上輩子是,這輩子更是。
重生到這個改革開放的年代,她的目標不僅僅是當個萬元戶,她要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
哦不對,她要成為億萬富翁,不僅要讓爺爺奶奶,小叔小姑子都過上好日子,還要帶著他們在80年代拽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