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覺得愧對祖宗(1 / 2)

賈老爺子說的那個人,是鳳凰莊的胡長順。

胡老爺子是鳳凰莊鳥籠的第19代傳人。

同為竹編技藝傳承人,賈老爺子和胡老爺子自年輕的時候就一直交好。

前些日子,胡老爺子還來看望過賈老爺子。

看著生意興隆的嘉美竹編廠,胡老爺子讚不絕口:

“老哥哥,還是你有本事啊!看把這生意做得,小弟眼饞啊”!

“哪裏是我的本事?老咯!不頂用了,我隻在編織上把把關,指導指導,別的事都是我那孫媳婦在操心”。

一提起孫媳婦,賈老爺子就笑得合不攏嘴:

“她和外貿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訂單一個接著一個,竹編廠的產品不愁銷路”。

“我能有你這麼個孫媳婦就好了,不用窩憋在家裏做鳥籠,也不用讓兒子挑著鳥籠,去海城走街串巷的沿街叫賣。

胡老爺子跟著賈老爺子在竹編廠轉了一圈,羨慕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自己的鳥籠啥時候才能做到這樣的規模?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大官莊回來後,胡老爺子悶悶不樂了好幾天。

同樣是竹編技藝傳承人,人家賈老爺子能把竹編產品賣到國外去,而他的鳥籠隻能穿街走巷地沿街叫賣。

胡老爺子覺得愧對祖宗。

為了給鳥籠找個體麵些的銷售方式,老爺子把兒子和孫子召集到一起開了個家庭會議:

“我前幾天去了一趟大官莊,人家老賈家不僅辦起了竹編廠,竹編產品還賣到了國外”。

“人家都賺外國人的錢了,咱爺們兒還在穿街走巷,像遊擊隊一樣東躲西藏的沿街叫賣鳥籠,慚愧啊!咱鳳凰莊的鳥籠可是作為貢品進過宮廷的......”

作為鳥籠技藝的傳承人,胡老爺子不求自己的鳥籠能賣到國外,但他要求兒孫們能開動腦筋想辦法,打破現在這種沿街叫賣的銷售方式。

“你們都說話呀!怎麼都像啞巴一樣”?

胡老爺子說了半天,兒子和孫子們都一聲不吭。

隻有小孫子胡繼業憋了半天才哼哧出一句話:“鳥籠在外麵零賣太難了,使出吃奶的力氣,一天也買不了幾個”。

鳥籠不同於其它竹編,它不是一種大眾消費品,要有錢有閑的人才能買得起,眼下的華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剛剛好轉,誰有功夫和閑心思玩鳥?

除了那些上了年紀,有退休金的老人會買回去打發時間外,大部分人對它都不感冒。

再有錢的年輕人也不可能花幾十上百元買個鳥籠回去,真買回去,不被別人笑話成不務正業才怪呢!

兒孫們悶著頭一聲不吭,胡老爺子也不好說別的,他隻能讓鳳凰莊進過宮廷的鳥籠繼續遊走在海城的大街小巷。

老友的鳥籠淪落到沿街叫賣,賈老爺子心裏很不是滋味,聽說外國客商要定製鳥籠,他覺得這是個好機會。

沒準有能耐的孫媳婦會讓鳳凰莊鳥籠也賣到國外去呢!

“爺爺,鳳凰莊會做鳥籠的人多不多”?

沈雪梅擔心,如果她把訂單拿下來,胡老爺子趕不出貨來咋辦?她想知道鳳凰莊在鳥籠製作上有多大的潛力。

“鳳凰莊和咱大官莊一樣,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會做鳥籠,胡長順和我一樣,當年也帶了不少徒弟,他那些徒弟個個都技藝不凡”。

賈老爺子想了想又說:

“70年代初,墨水縣的竹編生意紅火時,鳳凰莊還成立了一個鳥籠作坊,胡長順當時帶了幾十個工人,製作的鳥籠曾經出口過”。

“是嗎?太好了”!

沈雪梅眼睛一亮,看來胡老爺子和自己的爺爺一樣,也是個竹編行當的人才。

“爺爺,咱明天一早就去鳳凰莊找胡爺爺吧”。

沈雪梅恨不得立馬就見到胡老爺子,見識一下鳥籠傳人的精湛技藝。

“好!明天見到胡爺爺的鳥籠,你保準不會失望”!

對老友的鳥籠製作技藝,賈老爺子這個聞名墨水縣的竹編傳人都有點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