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鄭莊公正和群臣在朝中商議朝拜周桓王的事,忽然有衛國的使臣送來了衛桓公去世的訃告。鄭莊公很是吃驚,問使臣衛桓公是怎麼去世的?衛國使臣悄悄告訴鄭莊公說:公子洲籲與其心腹石厚密謀殺死了衛桓公然後自立為君,衛國臣民雖對洲籲心中不服,但都懼怕洲籲的殘暴,隻能是敢怒不敢言。鄭莊公聽了歎了口氣,沒有說什麼。等衛國的使臣走後,鄭莊公立即召集大臣們來朝議事。鄭莊公麵色嚴峻地對眾臣宣布道:“你們要有思想準備,鄭國將要遭受一場戰爭威脅。”眾大臣一臉疑惑,不解地問:“主公,這話從何說起?”鄭莊公說:“衛國公子洲籲弑君篡位,民心難服,他為了震攝人心必然會對外發起侵略戰爭,借此來樹立自己的威信。而鄭衛兩國多有糾紛,所以他的第一個目標一定是我們鄭國。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對衛國嚴加防禦,積極做好應戰準備。”
果然沒過多久,衛國就聯合了宋、魯、陳、蔡四國連同衛國共五國之兵來攻打鄭國,五國兵車共計一千三百乘,約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一路殺來,將鄭國東門圍了個水泄不通。宋、陳、蔡三國軍隊各由其本國國君宋殤公、陳桓公、蔡宣侯帶領,魯國的軍隊則是由掌管兵權的大臣公子翬帶領。為什麼身為國君的魯隱公沒來?原來當時衛國使者到魯國借兵之時,魯隱公曾問大夫眾仲說:“衛國的州籲殺兄自立為君能長久嗎?”眾仲回答說:“我聽說隻有施行德政才能使民和順安定,沒聽說過采取作亂的方式能夠使民和順安定。如果采取作亂的方式能夠使民和順安定,那不如同理絲一樣越理越亂了嗎?州籲依靠兵威而安於殘忍,不僅會失掉民心,而且會喪失親信。如此眾叛親離,君位豈能長久。”魯隱公於是不肯出兵去幫助衛國。衛者使者見隱公不肯出兵,於是以重金買通了掌管兵權的大臣公子翬,想讓他去說服魯隱公。公子翬驍勇善戰,在魯國的對外戰爭中屢立奇功,因此便居功自傲,專權驕橫。而此時的魯隱公隻不過是一個代理國君,沒有多大真正的實權。所以公子翬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無視君命,就私自帶兵去攻打鄭國了。
鄭莊公聞敵來犯,急忙召集群臣問計,眾大臣有的主戰,有的主和,七嘴八舌,難以決定。鄭莊公說:“洲籲剛剛弑君篡位,人心不服。今借四國之兵來攻鄭國,不過是想借兵威以壓眾。魯國將領公子翬是為了貪圖賄賂才來助戰的;至於陳蔡兩國與我鄭國本無怨仇,他們不會真心替衛國賣命。至於宋國,由於我們鄭國收留了宋公的競爭對手公子馮的緣故而招致宋國的怨恨,所以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前來參戰。雖然如此,但宋國的主要目標還是在公子馮身上。如果我們先把公子馮送到長葛去居住,這樣宋軍知道了公子馮的住處後必然會移師長葛去抓捕公子馮。宋軍一走,其他幾國定會無心戀戰。”經鄭莊公這麼一分析,眾位大臣緊張的情緒放鬆了不少,大家紛紛點頭表示同意。鄭莊公環顧了一眼群臣,對公子呂說:“子封帶上兵車五百乘,出東門單向衛國軍兵挑戰。注意兩軍交鋒後不可求勝,要詐敗回城。州籲既然名義上打了勝仗,目的已經達到,必定就此撤兵回國。”然後又吩咐大夫公叔盈帶領一支人馬將公子馮送往長葛居住。
宋殤公借著幫助衛國討伐鄭國的機會,要抓捕對自己的君位有威脅隱患的公子馮。宋殤公在營地正琢磨著怎麼向鄭莊公討要公子馮的時候,鄭國使者突然前來拜見宋殤公說道:“鄭宋兩國素無怨仇,我們知道君侯此次隨衛前來隻不過是為了公子馮。現在公子馮就居住在長葛,我們不忍加害,還是請君侯親自前往處理吧。”宋殤公聽了果然移兵去長葛捉拿公子馮去了。陳、蔡、魯三國兵馬見宋國軍隊移兵而去,都有了撤退的念頭。正在這時,忽有人來報:“鄭國大將公子呂出了東門,單找衛國軍隊挑戰。”三國君侯於是就登上高處遠遠的觀戰。隻見公子呂正與石厚廝殺在一起,兩人大戰了十幾個回合,公子呂虛晃一槍,佯敗而走,石厚在後麵緊追不舍。眼看到了東門,公子呂被鄭兵接進城去然後緊閉了城門,任憑石厚怎樣叫罵,再不出戰。石厚見鄭兵不出,就命令軍士將城外田裏的稻子割了個一幹二淨,然後撤軍回轉。回到營地,州籲問道:“鄭兵敗退城中,不敢與我為敵,你何不乘勝進兵,一鼓作氣攻下鄭城,卻反而撤軍回來?”石厚悄悄對州籲說:“鄭兵素來強大,攻城絕非易事,現在我們既已獲勝,足可以立威。主公剛剛登位,國內尚未安定,不宜在外久留。”州籲聽了說 :“嗯,言之有理。”正要召集魯、蔡、陳三國君侯商議退兵之事,恰巧三人此時共同趕來向州籲祝賀。三人齊聲向州籲說道:“衛侯旗開得勝,可喜可賀。既然鄭國不敢出戰,您看我們是不是······?” 州籲明白三人的意思,於是說道:“今日之戰,多虧三國之兵助我軍威。既然鄭國畏懼不敢出戰,我也不敢耽擱三國之兵在此久留,我們不如就此撤軍吧。”於是大家相互道別,率兵各回本國去了.
宋殤公率兵來到長葛後,將長葛團團圍住,誓要抓住公子馮。就在宋軍攻陷長葛的時候,公子馮有幸逃了出來,又跑到滎陽去懇求鄭莊公的保護。鄭莊公將公子馮一番安慰後,再次將他留在了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