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管仲論政(1 / 3)

管仲入朝後,向桓公叩首謝罪,桓公親手將管仲扶起說:“寡人免你無罪,先生請坐。”管仲說:“罪臣死有餘辜,能得到主公的寬恕,實為萬幸,不敢就座。”桓公說:“寡人有話要問先生,你先坐下,然後我再向你請教。”管仲再次拜謝,然後就座。

桓公見管仲坐下,於是說道:“齊國乃是千乘之國,先祖僖公曾經威震諸侯,號稱小覇。自從先君襄公繼位以來,政令無常,朝綱混亂,國力不振,百姓遭難。如今寡人繼位,人心未定,國勢不張,寡人想要修理國政,立綱陳紀,你看應該先從哪裏下手呢?”管仲回答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君想要修理國政,必須首先要宣揚四維,讓百姓明白什麼是禮義廉恥,然後則綱紀立而國勢振矣。”齊桓公問:“如何才能讓百姓服從呢?”管仲回答說:“想要百姓服從,首先要做到愛民、親民。省刑罰、薄賦斂,讓百姓富裕起來;然後挑選品德優秀的飽學之士來教化於民,讓百姓知道法理;政令一旦製定,就不要隨意更改,百姓就會遵紀守法;士農工商,各行其道,不見異思遷,則民心就會安定。”桓公問:“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財政不足又該怎麼做呢?”管仲回答說:“開礦製鐵,發展鹽業,其利通天下;鼓勵市民經商,促進貿易往來,國家從中收取商稅以此來提高財政收入,充盈國庫。”桓公問:“財政充足了,又如何讓軍隊強大起來呢?”管仲回答說:“兵貴於精,不貴於多,軍隊的強大在於人心,不在於力氣。要想擁有一支勇猛剛強的軍隊,重要的是提高軍隊的內在素質,而不隻是單純地去製造精良的兵器和裝備。為了增加兵源,加強備戰而又不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注意,主公可以采用作內政而寄軍令的形式來進行軍隊的編製。也就是把軍令寓於內政之中,寓兵於農,兵民合一。把軍事組織和行政組織有機地結合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從征。”接著管仲又詳細地介紹了作內政而寄軍令的具體方案,齊桓公聽的眉飛色舞,不禁問道:“兵力強大了,是不是就可以征服天下諸侯了?”管仲說:“不可以。現在周室威望尚存,如果就此稱霸,眾心難服。所以現在要做的是尊奉周王,和各國諸侯特別是與周邊相鄰的國家搞好外交關係,在他們心中先樹立起威信,使他們對您心悅誠服,然後才能再去興立霸業。”桓公問:“具體應該如何辦呢?”管仲說:“重新審察我國的疆界,對於所侵占的鄰國土地應當返還;多幫助鄰國和其他弱小國家解決困難而不求回報,這樣一來四鄰之國對我們就會變得親近起來。然後再派遣使者多帶些錢財禮物,周遊於四方各國,大力宣傳齊國的仁政,擴大齊國的影響,使天下的賢士心向齊國,甘願為齊國效力。再借機考察了解各國的國情,對那些荒淫無道的君主就去討伐,由此可以增地;對那些殺君篡位的亂臣賊子就去誅殺,由此可以立威。如此以來,則天下諸侯就會相互前來朝拜齊國,主動與齊國訂盟。然後主公您率諸侯以事周室,使其各修職貢,共尊王室。這樣主公的威望就建立起來了,主公的霸主地位也隨之鞏固起來了。方伯之名,您想推辭也推辭不掉了。”桓公問:“什麼樣的事情會危害霸業呢?”管仲回答說“國中有賢能之士而不知道,會危害霸業;知道有賢能之士而不去任用,會危害霸業;對那些賢能之士雖然任用而又不委以重任,會危害霸業;雖然重用但又聽信一些小人的讒言而懷疑他們,會危害霸業。”桓公越聽越興奮,與管仲連續談了三日,毫無倦意。

齊桓公高興的對管仲說:“先生果然是胸藏韜略,有經天緯地之雄才。寡人決定拜你為相國,來輔佐寡人以成大業,請先生萬勿推辭。”管仲說:“先君在世時,由於倦怠勤政,致使朝綱不振,人心渙散。朝中大批官員,玩忽職守,人浮於事。要想重振齊國,就必須對朝中的領導班子進行一番調整,重新選拔一批德才兼備的官員擔任重要職位。”桓公問:“不知先生可有適當的人選?”管仲說:“舉止講究規範,進退合乎禮節,言辭剛柔並濟,臣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盡地之利,臣不如寧越,請任命他為大司田,管理農業。在廣闊的原野上能使戰車不亂,兵士不退,指揮將士步調一致,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成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帥三軍。審判案件,調解紛爭,不監殺無辜,不誣陷無罪,臣不如賓須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管理司法。敢於犯顏直諫,不避生死,不貪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諫議大臣,管理諫議。”齊桓公聽了管仲的人選建議說:“嗯,這五人各有所長,可謂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好,寡人同意你的提議,正式任命他們各就其位。”齊桓公於是拜管仲為相國,對隰朋、寧越、王子成父、賓須無、東郭牙五人一一任命,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