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雋抱著蔡文姬為他生下的小女兒,一歲的臉蛋圓乎乎的,劉雋捏了捏,笑著說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之本乃是百姓也。看似各方得舟,其實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劉協微微蹙眉不解。
“爹爹爹爹,娘親說外麵的百姓當您是天老爺,你說什麼他們都聽。”此時五歲的小劉政奶聲奶氣的說道,“所以爹爹說的收益是這個嗎?”
劉雋和劉協都是驚訝的看著這個小家夥,劉雋伸手揉了揉劉政的頭,溫柔的說道,“不錯,政兒真聰明,爹爹獎勵你騎大馬!”
說著他將手中的小女兒劉玥遞給蔡文姬,趴在遞上拖著劉政,一旁的小琉璃在後麵攆著,“爹爹窩也要。”
杜茵看著劉雋眉眼輕笑,輕撫額頭,“你這個主公也不怕別人笑話。”
蔡文姬和新入門的糜貞相視一眼,捂嘴輕笑。
陽光暖暖地灑在草地上,四周繁花似錦,微風拂過,花瓣輕輕飄落。小劉協站在其間,仰頭大笑,那笑聲清脆而爽朗,在這寧靜的花園中回蕩,仿佛許久以來壓抑在心中的陰霾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自劉協來到鄴都,他便如同一隻從樊籠中掙脫的小鳥,開啟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
皇叔劉雋,就像一道溫暖的光,照亮了他原本灰暗的世界。隻要劉雋有時間,每日清晨,當第一縷曙光還未完全穿透薄霧,劉雋就會來到劉協的居所。
在書房內,劉雋會手持書卷,耐心地為劉協講解著經史子集、詩詞歌賦。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無盡的智慧,引領著劉協走進那浩瀚的知識海洋。
從古老的曆史典故到當下的治國之道,他們一同探討,一同思索,劉協眼中的迷茫逐漸被求知的光芒所取代。
在宮內練武場上,劉雋身姿矯健,手持長劍,一招一式都盡顯大將風範。他手把手地教劉協劍術,從最基礎的握劍姿勢,到淩厲的進攻招式,再到巧妙的防守技巧,每一個細節都講解得細致入微。
劉協學得認真,盡管汗水濕透了衣衫,他也毫不在意,眼中隻有對劍術的執著和對皇叔的深深敬仰。
在鄴都的這些年裏麵,劉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除了危險的戰場,城中的大街小巷、集市山林,他幾乎都能隨意出入。
他可以穿梭在熱鬧的集市中,看著百姓們討價還價,感受著那濃濃的煙火氣息;也能漫步在城外的山林間,聽著鳥兒歡唱,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
劉協心裏也明白,皇叔劉雋麾下的那些將領,雖然在朝堂上對他恭敬有加,口口聲聲稱呼他為“陛下”,但實際上他們真正聽從的是劉雋的指令。
然而,對於這些,劉協早已釋懷。在他經曆了無數的宮廷紛爭與權力傾軋後,權力的虛名對他來說已如過眼雲煙。他的心中隻有一個強烈的願望,那便是親手取下李儒和賈詡的頭顱。
李儒,那個曾在董卓麾下出謀劃策的謀士,他的每一個計謀都如同尖銳的利刃,深深地刺痛著漢室的根基。劉協永遠都忘不了,李儒帶給自己的屈辱。
而賈詡,同樣是劉協心中的一根刺。他憑借著自己的智謀,在亂世中翻雲覆雨,為虎作倀,讓無數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也讓漢室的江山搖搖欲墜。
而自己的皇兄劉辨,也是因這些狼子野心之輩而死。
每到夜深人靜之時,劉協躺在床上,腦海中便會浮現出李儒和賈詡那兩張令他恨之入骨的麵孔。他緊緊握著拳頭,暗暗發誓,總有一天,他定要手刃這二人,為漢室雪恥,為皇兄複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