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流水,一晃便到了次年二月,蘇惟生也將迎來兩輩子頭一次的科考。
想成為秀才,得考過三關——縣試、府試、院試。
大魏朝有規定:應試學子須先到本縣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歲、體貌特征、三代履曆,並請本縣廩生作保,以同考五人互結。
廩生認保是保證考生不冒籍、不藏匿、不替身、不假名,身家清白,非娼優皂隸之子孫,本身亦未犯案操賤業。
大魏的“賤業”並不包括行商。再說蘇正德家也隻是替大商家供貨,戶籍上寫的還是“農”,縱有兩百畝地,充其量隻能算個小地主。
原本還有一條,過繼者須寫明本人親生父母三代。
隻因過繼的是蘇正德,並非考生本人蘇惟生,所以不必將蘇老頭寫上去。
蘇惟生暗讚蘇正文考慮周全的同時,心下也不禁道了一聲“爽!”
每個縣都設有考場,甲班四人本就居住在縣城,倒省了許多事。互結需五人,蘇正文便替他們找了方氏的侄孫,今年十八歲的方意真。
“咱們兩家相交多年知根知底,真哥兒有那樣的祖父,斷斷不會作弊連累你們幾個,”這是蘇正文的原話。
這人他們都是認識的,雖不大投脾氣,卻也不是不能接受。
作保的廩生蘇正文便當仁不讓了。
通常考生請廩生作保都要奉上五兩銀子的謝禮,原本此次參考的大多是自家小輩,蘇正文是不準備收謝禮的。但蘇惟生四人還是按規矩直接將各色禮品送到了蘇正文家。
一出門曹承沛便拍著胸口道,“乖乖!四個人就是二十兩,都快頂上我家一個月的進項了!”
曹姑父家的木器行做的不過小本生意,因此曹承沛在四人中家境算是最差的,隻是他向來舒朗豁達,並不放在心上罷了。
蘇惟生也深以為然,本縣廩生不過三人,偌大的平寧縣有多少學子?縱使找蘇正文作保的不過三分之一,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觀了!
頓時便覺得,縱使不為權勢,書讀得好也算一條上好的生財之道了。
縣試一共五場,每天一場,考棚就設在縣衙禮房,主考官為本縣縣令。
考試的前幾天,眾人都悶頭在家溫習經義。曹承沛家在城南,離縣衙有些遠,這幾日便住進了蘇家,聽說方意真也住到了蘇正文家。
此時這位素來心大的表兄卻明顯有些坐立不安。每每安靜看書不到一刻鍾,便會站起來在書房來回踱步,時不時還會搓搓手,額頭都沁出了細汗。
蘇惟生才不理會他,自顧自默默背誦一番,再翻開書本查看有無錯漏。雖然五年多來四書五經已倒背如流,但小心一點總歸是沒錯的。
蘇正文說過,縣試最簡單的,隻要能熟悉背誦,通解經義,通過便很容易。
看完書又鋪開紙張,一邊磨墨一邊心中默念這幾日提前準備的幾首詩詞,準備開始練字。
前世在內書堂時太監們學的都是正楷。隻是後來跟隨慶隆帝久了,時常聽那位帝王念叨,“群臣的奏章還不如舉子們的考卷來得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