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惟生用過飯,將昨日寫好的兩篇文章檢查了幾遍,確定沒有犯忌諱之處,才著手抄在了答卷上。
為了加分,他使用的字體仍舊是館閣體。
別的不說,起碼整齊大方、容易辨認。在風格迥異的試卷中看到這麼一張試卷,定然會眼前一亮,印象分自然大增。
閱卷者一定會特別仔細地看這篇文章,而不是瞄上一眼就隨意將之黜落。
本朝舉子們不論私下愛好如何,科考時用的大多都是正楷。
這館閣體麼,在前朝也曾風靡一時。
但就在雲大家倡導那勞什子的“解放思想”之後,也隨駢文一道衰微了下去。如今會的人應該有,但絕對不多。
幾位長輩中,杭參政對此不以為然,寧老太爺和蘇正良卻曾私下感歎過,這是最適合科舉用的字體。
所以蘇惟生並沒有藏私,早在交好之初就把其中訣竅跟幾位好友說了,又寫了館閣體給他們看。
不過真正學到幾分精髓的隻有何軒和蘇茂謙,其他人雖未徹底改習這種字體,寫字時也比往常工整了許多。
蘇惟生仔細把兩篇文章抄好,這才開始寫後麵的策論。
第三題的題目是:“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意思是周朝分封諸侯,令諸侯坐大,天子靠邊站;唐朝實行藩鎮製,又令藩鎮坐大,形成後期藩鎮割據。秦朝和北魏的權力又集中於皇帝手中,導致地方權力過小。請比較一下兩者有哪些可取之處?
蘇惟生心想,難不成是在問隴西貪墨案的根源是否因地方官與各部權力過大?
他提筆寫道,“天下之患無常處也、惟善謀國者,規天下大勢之所趨,揆時度務,有以製其偏倚之端……”
後麵的三道題都與朝政密切相關,遠非鄉試和童試可比。
蘇惟生匆匆用完午飯,將寫好的兩篇策論謄抄完畢,太陽已經落到了西山。
他放下筆活動了一下手指,這才發現寫得太久,十根手指都不大聽使喚了。方才太投入也未曾察覺,這會兒一停下來,隻覺得雙手酸痛無比。
他在小小的號房中活動手指和脖子,隻聽得骨頭嘎吱嘎吱響。
跟蘇惟生離得老遠的何軒、曹承沛等人看著這些風格迥異的題目,隻恨不得立刻把他供起來才好!
會試並非隻考一題、隻寫一篇文章,那些押題的再厲害,又能押中多少?能猜中一個都是走了狗屎運了。
閱卷的同考官們又不是瞎子,就算你第一篇文章寫得最好,僥幸入了第二輪,可一旦後麵的文章與第一篇的水平大相庭徑,閱卷官發現後也是不取的。
所以在一萬多名考生中被取中的這三四百份,都是有真本事的!
而自己幾人呢?
蘇惟生要求他們每天寫三篇文章,除了除夕休息了一天,可以說是從未間斷,拜完年回來就被抓進書房看書作文。
說實話,都是少年心性,誰還沒個貪玩的時候?
穩重如何軒、蘇茂謙也都起過偷懶的心思,想著出去逛逛燈會、聽聽小曲兒或者在家看個話本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