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對答(1 / 2)

殿試後的麵聖,實際就是再走個過場,讓皇帝確認一下這些進士是否有真才實學。一甲前三位,通常是問得最多的。

熙和帝昨夜看了蘇惟生的所有文章,驚奇地發現他竟對農事也有獨到的見解。

農業乃一國之本,隻要農業發展好了,百姓衣食無憂,做土匪甚至造反的人就少了,邊關蠻夷也不敢在大魏內亂之時趁火打劫。

如此一來,何愁不能國泰民安?

熙和帝掃了一眼十個低著頭的進士,沉聲問道,“蘇惟生,朕看你過往的文章中提到過要加強農事管理,你說說,具體該怎麼做?”

聽到這個問題,後五位的人都沒啥想法,趙懷瑾和排在第五名的鍾進士卻是心中一喜。

雖然聽說過這蘇惟生是寒門出身,但自來讀書人就沒幾個下過地的——發奮讀書還來不及,誰有那功夫去鑽研農事?

何況蘇惟生長得細皮嫩肉,一看就是嬌生慣養的主兒,能知道怎麼種田?

現在被問到頭上,要是他答不上來,露出不學無術的端倪,那狀元名頭鐵定是沒有了,屆時他們不就能再進一名?

趙懷瑾心裏尤其複雜,這兩日父親分析過,以他的才學,狀元之位已是板上釘釘。

豈料皇帝也不知抽了哪門子風,竟硬生生點了蘇惟生為頭名。

他為狀元之位準備了這麼久,怎甘心讓別人奪了去?蘇惟生要是出醜,他還真是樂見其成。

所以兩人都情不自禁豎起了耳朵。

蘇惟生卻是樂了,自備考鄉試以來,他就沒去過莊子上了,但他還有個爹啊!

蘇正德對稼穡之事是真心喜歡,也是真有天分。讓他來考科舉、之乎者也的不成,說起農事來卻頭頭是道,而且總能想出出人意料的法子。

這兩年他從各方麵入手,生生把自家莊子上的產量提高了好幾成,還將法子教給了清水村的村民和親眷家裏的莊頭。

後來一傳十十傳百,連當時尚未升官的杭參政也聽說了,把蘇正德叫去商量了好幾天,最後挑了平寧縣進行試點。

前頭蘇正德來信時說,如今陳縣令和已升任博陽府知府的柳大人還想上折子給他請功呢。不過被他拒絕了。

蘇正德始終把自己當莊稼人,覺得無論往後生活怎樣,都不能忘記農戶之艱難。

因此經常拉著蘇惟生給他細講其中門道,蘇惟生進京之後,信上也時有提及。

連博陽府那位王大夫的小兒子也被他帶著成日往田間跑,本職工作都給忘了。

蘇惟生覺著吧,等回了博陽,王大夫肯定得找他訴訴苦啥的。

說來王大夫與蘇惟生家確實有些淵源。

當初家裏一窮二白,采草藥賣銀子那會兒,接待他們的王掌櫃就是這位王大夫的親叔叔。

王掌櫃的大哥是在博陽府開的診堂。

後來梁太醫離開之後,不是讓王大夫全權照料蘇正德的腿麼,一來二去的,兩家就更加熟了。

萬萬沒想到,蘇正德竟把人家小兒子給帶偏了,聽說如今隻愛農事,對藥材醫理那是半分興趣也提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