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六,定國公世子就帶著證據和右都禦史陳顯宗等人的折子到了京城。
折子大都是這麼寫的:
“臣已查證屬實,隴西全郡官員沆瀣一氣、上下串聯,貪墨賑災糧餉345萬兩!臣等已追繳贓銀250餘萬兩。隴西官員勾結懷遠、西海、津海、京城、蘇南、滇池等七地的部分官員,涉案者有懷遠、西海兩郡總督、隴西巡撫、參政及以下府、縣官員,共計109人,證據確鑿。請皇上定奪!”
熙和帝看到折子氣得直發抖,“官官相護!國之蛀蟲!這是打著法不責眾的主意,讓朕投鼠忌器不敢嚴懲嗎?”
五月十一,熙和帝便下了詔諭,命主犯西北總督袁長寬、隴西巡撫韓同儉自盡,隴西參政郭中喬、左按察副使與金城知府等斬首示眾,隴西學政、津海知府處以絞刑……
共計處死大小官員45人,被革職抄家的57人,另外8人以及主犯之子孫被押送疆北伊寧做苦工。
其中,寧老太爺的次子寧慎與唐首輔的長孫唐廉都被革職下獄。
前者是被威脅,不得不同流合汙,且所得銀兩不過五百兩,徒八年。
後者身為右按察副使,職責就在於監察地方官,卻監守自盜,徒二十五年。唐廉明麵明年就要滿三十歲,這個牢,夠他坐一輩子了。
二人被罰沒家產,子孫三代不得為官。
唐首輔一收到消息就倒下了,至今未能上朝,已上了兩次折子乞骸骨,隻是熙和帝都未曾批準。
但朝野上下都明白,唐首輔致仕,已隻是時間問題。
寧老太爺倒還好,用他的話說,“都是那逆子罪有應得,如今能保住一條小命,已是皇上法外開恩,老夫不敢再有其他奢求。”
整個隴西,唯一逃脫懲辦的隻有一個按察使沈斯然。
他是因為見到被圍困在隴西境內的百姓的慘狀於心不忍,半途良心發現,拚著掉腦袋的風險暗中寫了折子向朝廷揭發。
誰知不慎被韓同儉的耳目發覺,落了個被滅門的下場。
熙和帝並未追究沈斯然的責任,追封他為正五品朝議大夫,令其子沈雲斐入國子監讀書。
韓同信麼,他可一點不無辜。
餘下的那近百萬兩銀子都被韓同儉送回他的手裏,與京城相關的幾位官員分了贓。
其中韓同信與兵部右侍郎易宏達、戶部左侍郎許喆被賜自盡,其餘三人也被革職下獄。
這些,半數都是蜀王的人。
皇帝的詔令用的是八百裏加急,事隔這麼多天,那些人早就命歸黃泉了。
可誰又能想到,隴西貪墨案之所以會爆發出來,隻因為一名小小舉子發現的一個小小細節呢?
曹承沛有些惋惜,“隻可惜出了這麼大的事,蜀王卻隻挨了幾句訓斥。”
何軒搖頭,“落馬的官員中蜀王的人占得最多,王妃韓氏也已自盡身亡,這次的案子,對蜀王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曹承沛嗤笑道,“隻要蜀王沒被問罪,過些日子再擇一門妻室,再拉攏一批官員,不一樣屁事兒沒有麼!”
蘇正良這下就有些好奇了,“蜀王得罪你了?做什麼這麼大的怨氣?”
蘇惟琛父子也望了過來。
曹承沛一怔,瞬間忘了答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