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建國之初,扶桑趁著漢土剛剛平定,國力不穩,便派了大軍從寧州港口登陸,入侵大魏。
太祖當然不是個軟柿子,當即下令開打。
大魏與扶桑來來回回打了近十年,從地上打到海上、從海上再打到陸地,雙方傷亡都極其慘重,說是世仇也不為過。
直到明曙十四年,太祖禦駕親征,一怒之下使計燒毀了扶桑國近四百條戰船,打到了扶桑國本土扶桑島,才讓扶桑國不敢再生反抗之心。
而後經曆兩個多月的和談,扶桑心不甘情不願地簽下了《明曙條約》。
雖無屬國之名,卻有屬國之實,每年都要向大魏進貢銀兩和珠寶。
“這就是了,”寧老太爺頷首,“扶桑覬覦漢土也不是一兩日的事,也就是太祖有決心,手段又鐵血強硬,這才打得他們不敢再進犯。”
“但捫心自問,換了咱們,怕也不會甘心繼續受製吧?隻是眼下國力不比當年,陛下性情太溫和,再加上西北戰事……此次扶桑國前來,估摸著是想試探皇上的態度,再摸一摸大魏的底細。”
蘇茂謙麵露愁色,“西北未平,難道南邊也要再起戰事?”
“我爹來信說前段時間他去寧州府辦事,有幸見過一次水軍練兵,說是威風得很呢!”何軒想了想,“莫非是故意給扶桑國探子看的?”
蘇茂謙一喜,“莫非皇上早有準備?”
蘇惟生算了算時間,眼中一亮,“寧爺爺,您是不是在木那國的折子剛到那會兒就想到了?否則寧州水軍怎會剛巧在扶桑使臣入大魏國境的時候練兵?”
寧老太爺搖頭,“我一個致仕已久的老頭子,插手太多國政未免惹人非議。這個,是皇上自己想到的。”
蘇茂謙跟何軒都大讚皇帝英明。
蘇惟生卻沒作聲,他明白,老爺子在提點自己。
其實不必老爺子說他也早看了出來,熙和帝並非真是太夫人口中那等優柔寡斷之人。
不過熙和帝這人吧,頗有些“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意味。
眼下自己雖勉強算是熙和帝“愛”的那一類,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如何能不懂?
再說自己暗地裏弄死人家兩個兒子,往後在這位皇帝跟前,還得更加小心才是。
一旦得意忘形,等待自己的,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寧老太爺接著道,“提起舊事,是想讓你們提防著些。若我所料未錯,此次扶桑國不遠萬裏前來,為的應該是《明曙條約》所規定的歲貢之事。”
歲貢?
何軒跟蘇茂謙都沒太想起,蘇惟生卻立即反應過來,
“《明曙條約》規定,扶桑國每年要向大魏進貢歲幣20萬兩白銀,犒軍銀80萬兩,合計100萬兩。扶桑彈丸之地,每年一百萬兩對他們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數目。”
“眼下北邊不太平,倭國必然清楚我朝不願別處再起戰事,所以打算趁火打劫,威逼利誘,讓皇上答應減少甚至取消歲貢。”
寧老太爺點點頭,“不錯。沒有戰事的時候,我朝的軍餉每年240多萬兩,一百萬兩已占了三分之一還多,要是就這麼沒了,滿朝文武誰能不肉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