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山飛渡(1 / 3)

公元前219年,在遙遠的南方,今天廣西的桂林一帶,一支秦國軍隊正在這裏駐紮。

在指揮部的營帳裏,秦軍統帥屠睢給遠在鹹陽的秦始皇寫信:皇帝陛下,戰事進展順利,嶺南之地不日即可歸附,天下即將一統……

兩年前,中原六國相繼滅亡,黃河和長江一帶已經並入秦國的版圖。但是,南方珠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仍然飄搖在外。秦始皇一聲令下,50萬秦軍起程南下,大軍沒有遇到抵抗就迅速推進到桂林。

然而,戰爭的進展開始超出屠睢的意料。頑強的土著人神出鬼沒,他們白天躲藏,晚上出來偷襲秦軍。加上叢林中瘴氣彌漫,毒蟲遍地,

遠征的秦軍將士疲憊不堪,經常在昏睡中被突然出現的對手殺死。戰爭久拖不決。

最為可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軍中糧食即將枯竭,饑餓不僅在蠶食秦軍的戰鬥意誌,也在摧毀帝國征服南方的野心。

從北方的糧倉到南方前線,秦軍的後勤保障主要依靠陸路運輸,然而,叢林茂密、山高水遠,未開發的南方令秦軍的後勤保障變成一場噩夢。

在越人的一次偷襲中,最高統帥屠睢也被殺死,整個秦軍陷入恐慌當中。

史記記載,秦始皇焦慮萬分,他親自趕往南方,一直到了湘江一帶。秦始皇明白:要結束南方的戰爭,就必須解決軍糧運輸問題。

在今天廣西的興安縣,有一條看起來十分普通的河流。2000年以來,生活在這裏的人在河上行船、用河水灌溉。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這條叫做靈渠的人工運河,是北方船隊由長江進入嶺南的惟一通道。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叢林戰之前,長江和珠江之間沒有河流相通,50萬秦軍的糧草隻能依靠陸路運輸,軍糧根本就無法保障。當秦始皇心急如焚時,一個叫史祿的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在湘江和漓江之間修一條運河,打通南北兩大水係。船隊從巴蜀一帶的糧倉出發,進入長江的支流湘江,再通過這條運河到達珠江的支流漓江,後勤物資就完全可以用水路送到戰爭前線。

這是一個驚人的創意。當時長江和黃河已經溝通,這意味著,從帝國的都城鹹陽上船,就可以直達廣州。但是,秦人麵臨著巨大的工程難題。

湘江和漓江之間直線距離僅4.8公裏,但兩江高低相差幾百米,運河開通,渠水將狂奔而下,根本無法行船。

今天,已經沒有人知道靈渠最初的設想如何產生,也沒有人清楚秦人如何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工程。然而,它確實是一個奇跡.2000多年前,這條33公裏長的運河開通了人類曆史上最大的內河運輸網。

靈渠建成後,糧食運輸暢通無阻。第二年,秦軍就平定了土著人的反抗,帝國的疆域一直拓展到了南海之邊。

平定了南方之後,匈奴人就成了秦軍最後一個對手。北方草原上的這個遊牧民族對中原文明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當秦軍在南方奮戰的時候,匈奴人越過了陰山腳下的黃河,

直接威脅秦帝國的都城鹹陽。

公元前215年,大將軍蒙恬揮師北上,秉承秦始皇的旨意,去解決匈奴問題。但是,30萬強悍的秦軍並沒有立即與匈奴騎兵決戰,而是停在了年久失修的長城邊上。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匈奴人的侵犯,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都陸續在邊界上修築過長城。在今天甘肅省的臨洮縣,這段古長城就是在秦始皇之前100多年的秦昭王所修。

從秦長城向東北,經過一大片未設防的黃土溝壑後,就是已經滅亡的趙國曾經經營了幾百年的長城。這條長城時斷時續,早已破敗不堪。達北部邊疆以後,三十萬秦軍的任務就是維修、改造破舊的長城。

秦軍和匈奴人周旋了幾百年,蒙恬家族幾代人都是秦國的戰將,他應該非常了解與匈奴作戰的艱難。

匈奴是遊牧部落,他們居無定所,往來如風。不知什麼時候,會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軍隊,轉瞬間,又變成散落天邊的牧民。匈奴人是遊擊戰的高手,如果秦軍倉促出擊,匈奴騎兵會避開鋒芒,繞到別處大肆搶掠,甚至凶猛攻擊秦軍的後方。而秦軍勞師遠征,尋求決戰而不得,曠日持久將無法忍受。

在這種情況下,蒙恬選擇了長城戰略。秦軍修建的長城,並不隻是一堵牆而已。長城不僅用於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