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二人角抵紋透雕銅牌飾
二人角抵紋透雕銅牌飾
銅牌飾長13.8厘米,寬7.1厘米,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透雕有雙馬,雙馬上部透雕出茂盛的林木,馬背上鞍轡齊備,馬腿下有三角形的鏤空,雙馬之間為相互抱住作摔跤狀的兩人,兩人上部為一飛鳥。摔跤的兩人上身赤裸,下身穿有長褲,腳著短靴,一人右手抱住對手的腰部,左手抓住對手的後胯,另一人用兩手分別抱住對手的腰部和右腿,雙方相持不下,都想摔倒對方。這組摔跤人物生動形象,展現了摔跤時的真實場景,是我國目前發現較早的摔跤形象。
該銅牌飾發現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客省莊第140號墓,該墓群發掘於1955—1957年,墓葬年代大多為西周和東周時期,其中東周墓年代大都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但也有一些年代稍晚。第140號墓較為特殊,年代為戰國晚期到西漢初期,墓長1.9米,寬0.6米,人骨架仰身伸直,出土有方形銅牌飾、圓形透雕銅飾、金環、銅環、鐵刀和圓形帶紐鐵器等。2件方形銅牌飾大小、圖像相同,出土時壓在墓主腰的兩側,應是嵌在腰帶上的裝飾品。
摔跤起源於周代的“講武”習俗,是以徒手搏鬥為主要特征,鍛煉人的體質、氣力和耐久力的體育活動,在中國古代有“角力”“角抵”“相撲”等
不同稱呼,《禮記·月令》中就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類似這件銅牌飾上的摔跤圖像,也見於湖北江陵鳳凰山70號秦墓出土木篦上的“角抵圖”,畫麵上的帳幕之下有三個頭梳發髻的男子,上身赤裸,下身穿短褲,腰間束帶,足蹬翹頭靴,右邊兩人正跨步伸手進行比賽,左邊一人似為裁判或教練。此外,河南密縣打虎亭2號東漢墓的壁畫中繪有角抵圖,搏鬥的雙方都是麵帶胡須的壯士,服飾基本上與秦代漆畫相似,赤膊光腿,束短褲,不帶冠,但發式是朝天束成的發辮,足蹬翹頭的黑履。
這件銅牌飾具有明顯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從人物的發型和服飾來看,很可能與活躍在我國北方的匈奴等古代民族有關。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在大漠南北存在了300年,建立起強大的匈奴帝國,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在公元1世紀末為西漢所敗而西遷,南匈奴歸降稱臣,此後離散的匈奴部落又在我國曆史上活躍了近200年,至南北朝末期才在史書記載中漸趨消失。但出土這件銅牌飾的墓葬位於中原文明核心的西安地區,有學者推測其可能為南北匈奴分裂之前歸降漢朝的北匈奴遺存,抑或是匈奴使節的墓葬,這對於研
究漢代中原地區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1955—1957年陝西長安灃西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10期。
[2]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灃西發掘報告:1955—1957年陝西長安縣灃西鄉考古發掘資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3]單月英、蘆岩:《匈奴腰飾牌及相關問題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2期。
[4]黃聰、李金金:《匈奴與漢族的民族融合和體育發展》,載周偉洲主編:《西北民族論叢》(第十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