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護膊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護膊以白絹鑲邊,兩條長邊上各縫有三條長絹帶,錦麵由藍、紅、黃、綠色線織成。由於新疆氣候幹旱,織錦雖然埋入地下2000餘年,但是仍然保持鮮豔的顏色。織錦以藍色為底,上麵裝飾有各種瑞獸紋和雲紋,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上麵出現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文字。
這件護膊出土於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豐縣尼雅遺址的一座古墓中,該遺址被選入“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早在20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就發現了這處遺址,並發現了包括文書、陶器、木雕等大量珍貴文物。他認為這處遺址就屬於曆史文獻中提到的精絕古國。
東漢時期,中央政府為了抵禦匈奴,經略西域,派遣班超在西域駐紮數十年,聯合西域三十六國一同抵抗匈奴的進攻。這些西域國家有些一直保持了較強的實力,甚至發展為邊塞重鎮,還有一些則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消失在了茫茫大漠之中。斯坦因所提到的精絕古國在古代文獻中有多處記載,《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裏。”《後漢書》《三國誌》等史書中
也有所提及。不過精絕國後來為鄯善國所占領,便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消亡了。有學者根據遺址中出土的佉盧文文書考證,認為尼雅遺址實際包括了漢代精絕國和魏晉鄯善國凱度多州兩個時期的遺物和遺存。在斯坦因之後,為了以科學的田野發掘手段揭開尼雅遺址的神秘麵紗,20世紀90年代,中國與日本兩國考古學家組建了聯合考古隊,也是在此次發掘中發現了這件護膊。
有絲綢研究者認為,這件護膊所用織錦實為蜀錦,產自四川,後通過商貿等手段進入西域,織錦的製作工藝十分精巧。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利用成都老官山漢墓中的蜀錦織機,曆經坎坷才成功複原了織錦上的紋樣,但是仍與曆史文物有所差別。
織錦上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經學者考釋,認為是中國古代天文星占中的占卜用語,其實是指五顆行星同時出現在東方的天文現象,古人認為這種天象利於中國,隻是古人概念中的中國僅指中原地區,而與現在有區別。而且墓葬中還出土了另一件織錦,上麵織有“討南羌”圖案,經過複原可知,這件護膊應該是從一塊完整織錦上裁剪下來的。完整的文字紋樣應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恰與文獻記載中,漢代人選擇在五星同出時采取重大軍事行動相呼應。
這件織錦不僅彰顯了漢代高超的絲織技藝,也體
現出當時蜀錦向西域的流通,而織錦上星占卜辭的出現,也說明了中原漢文明對西域各民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於誌勇:《新疆尼雅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彩錦織文初析》,《西域研究》1996年第3期。
[2]劉文鎖:《尼雅遺址曆史地理考略》,《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3]王晨:《從尼雅遺址出土漢錦特點談蜀錦技藝》,《紡織科技進展》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