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
齊國王墓出土服飾
齊國王墓出土服飾
金代齊國王墓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巨源鄉城子村,墓葬略呈東西向。石槨內為一長方體朱漆木棺,木棺上罩絳地交龍金錦棺褚。棺蓋正中釘“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事齊國王”銘文銀棺檜。朱漆木棺內葬男女二人,男左女右,均為仰身直肢,頭西腳東。男女所著服飾保存完好,用料精美,做工考究,部分款式保留女真服飾特點,出土時色澤鮮豔、紋樣清晰,尤其是金錦或印金花紋,金光閃耀、光彩奪目,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
1988年5月,黑龍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清理發掘了有“北方馬王堆”之稱的金代齊國王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
齊國王墓為男女合葬豎穴土坑石槨木棺墓。男屍所著服飾與用具包括皂羅垂角襆頭、白玉天鵝銜蓮花納言、玳瑁簪、金璫珥、黃地朵花金錦大帶、玉具劍、金飾墨玉鹿廬、紫地金錦襴棉袍、素絹佩巾係白玉菱角墜香盒、紅羅勒帛、三事佩刀、褐綠方羅旄袋、絳暗花羅綴珠盤囊、金軸環白玉瓜鵝墜係香盒、褐地翻鴻金錦棉袍、褐地朵梅鸞章金錦蔽膝、苔綠地梔子金錦棉蔽膝、黃地散搭花金錦棉衣、黃絹禪衣、綠絹棉吊敦、素絹大口褌、黃地散搭花金錦綿六合靴、黃地小雜花金錦夾襪、素絹兜跟、金握和六棱藤杖等;女屍所著服飾與用
具包括花珠冠、白玉練鵲納言、藍地黃彩蝶裝花羅額帶、黃褐菱紋暗花羅抹額、黃絹麵帛、黃褐地牡丹卷草印金暗花羅綴珠大帶、紫地雲鶴金錦綿袍、黃褐菱紋暗花羅腰帶、綠地忍冬雲紋夔龍金錦綿袍、素絹團衫、綠羅萱草繡鞋、絳絹綿吊敦、棕褐菱紋暗花羅萱草團花繡綿大口褲、素絹綿抱肚、金璫珥、赤金紅瑪瑙項鏈和紫羅條穿綠鬆石蟾蜍墜香盒等。
男女衣袍衫衣襟皆左衽,與曆史文獻所載女真人衣左衽、窄袖相符。男屍所著外袍袖口邊緣有穿著磨損痕跡,外袍上釘有多對扣袢;女屍服棕羅雲龍貼補繡抱肚,袢帶上印一方“齊”字戳記,褐綠地全枝梅金錦棉 裙上墨記女真文戳印符號及枕巾角上禦壓符號等,皆足以說明諸衣物為墓主生前所用或物品來自皇宮之內。這些質地精良的金錦、染色絹、素絹、羅、綾、紗及其紋樣藝術均表明原產於宋朝蘇杭地區,當是通過宋金歲幣及金對宋東京府庫的掠奪等渠道而進入金朝官用絲帛領域。曆史文獻記載,宋紹興年間納金歲幣中浙絹八萬匹,而浙絹則是宋代極為優質的絲織品,有“入水浣濯百餘度,其質尚存”的記載,齊國王墓出土服飾曆經八百餘載而未朽,絲料質佳不易朽壞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金朝早期服飾較為簡單,據金太宗時長期留居女真內地,深入了解早期金代女真
人生活習俗的洪皓在筆記《鬆漠紀聞》中記載,是時女真族多以動物皮毛和麻布等為衣料,尤其是羔羊皮的使用最為普遍。但是齊國王墓墓主夫婦的衣物概為絲織質料,並未有見裘皮和麻布。同時,齊國王左佩玉劍具,右佩墨玉鹿廬,其製已與中原佩劍傳統趨同。又金代早期服飾紋樣簡樸,齊國王墓完整的棺槨裝飾製度和墓主所著龍紋、雲龍紋、團龍紋、夔龍紋等裝飾圖案均應該是海陵王遷都燕京,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後,金代禮儀製度日臻完善的產物。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阿城巨源金代齊國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9第10期。
[2]趙評春、遲本毅:《金代服飾: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3]李豔紅:《金代女真服飾的漢化與創新——金齊國王墓出土袍服及蔽膝形製探析》,《裝飾》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