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敕封班臣(禪)額爾德尼之印
敕封班臣(禪)額爾德尼之印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冊封第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臣(禪)額爾德尼”,這枚金印正是當時所授之印。金印高8.7 厘米,邊長10.8 厘米,印上有漢、滿、藏三種文字,其中漢文為篆書。這是清朝中央政府對班禪係統的首次正式冊封,“班禪”的名號從此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確立。
佛教傳入西藏後逐漸形成了多個派別,其中格魯派由宗喀巴大師於14世紀左右創立。自16世紀中葉起,格魯派開始實行轉世製度,其中最大的兩位轉世活佛便是班禪大師與達賴喇嘛,他們不僅是地位崇高的宗教領袖,也曾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班”為梵文“班智達”的略稱,含義為“博學之士”,而“禪”在藏文中是“大”,組合起來“班禪”的意思就是“大學者”。印文中的“班臣”是漢文對“班禪”的另一種音譯。
這兩位活佛的轉世世係非常複雜,班禪大師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無量光佛的化身,但從有明確記載的世係來看,人們普遍將宗喀巴的弟子克珠傑視為第一世班禪大師。但是前三世班禪是追認的,第四世班禪法名羅桑卻吉堅讚,出生於公元1570年,他在五歲時被認作第三世班禪羅桑頓珠的轉世,十幾歲時便顯露出出色
的佛學造詣。公元16世紀晚期,格魯派受到了許多反對勢力的打壓和限製,羅桑卻吉堅讚堅忍不拔,毅然獨自承擔了格魯派領袖的重任。此時西藏的政治勢力也數度更迭,最終在明末由蒙古固始汗統一,建立格魯派地方政府和碩特汗國。固始汗有感於羅桑卻吉堅讚的宗教地位授予其“班禪博克多”的尊號,“博克多”源自蒙古語,是對睿智英武聖明之人的稱呼。至此“班禪”成為這一活佛轉世係統的專稱。
固始汗在統一西藏之前便與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讚和五世達賴商議,向新興的清廷派遣使者表示歸順。藏傳佛教作為被藏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信仰的宗教,影響力不容小覷,這也為清政府所深諳。在仍都盛京即今沈陽時期,皇太極就非常重視班禪和達賴兩位格魯派領袖。公元1662年,四世班禪圓寂,康熙專派代表致祭。五世班禪法名羅桑益西,此時和碩特汗國的統治者為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其在西藏的幾次行動引起了康熙帝的警惕。為了穩定西藏政局平衡各方勢力,公元1713年即康熙五十二年,康熙派欽差前往西藏,冊封五世班禪為“班臣(禪)額爾德尼”,賜金冊、金印,所賜金印上有漢、滿、藏三種文字,印文為“敕封班臣額爾德尼之印”,“額爾德尼”為滿語中“寶貝”的意思,這是清廷冊封班
禪一係活佛的開始,我們也能從班禪尊號的變化感受到我國多民族的曆史特點。此後曆代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西藏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涼州會談”起,中央政府一直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班禪和達賴作為格魯派的兩大宗教領袖,其地位受到多個信仰藏傳佛教民族的尊崇,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清政府對這兩個重要活佛體係的冊封體現出其對西藏越發全麵嚴謹的管理。這枚金印是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文物見證。
參考文獻
[1]陳慶英:《曆代班禪大師事略》,《思想戰線》1989年第4期。
[2]陳金鍾:《中央政府頒授曆世達賴、班禪之金冊金印》,《中國藏學》1996年1期。
[3]次旦紮西、頓拉:《清朝中央政府的籌藏方略與西藏宗教事務管理基本經驗》,《西藏研究》2016年第3期。
[4]才讓:《四世班禪生平及與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之關係》,《故宮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