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需要明珠的崛起,因為索額圖在朝堂中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在經曆過鼇拜專權後,康熙絕對不允許朝堂之上再出現一個‘鼇拜’。
在康熙看來不僅是他自己需要一個‘明珠’,方休比他更加需要,因為索額圖如今不僅是一個已經成了氣候的權臣了,更是一個外戚,一個能夠幹政的外戚。
方休自然可以培養自己的底蘊,但是如今的他想要培養出來無疑是個難題,所以明珠可以先替方休當做過河的石頭。
而明珠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在試探完方休後,還一臉笑意地離開,因為他明白就算他如今惹惱了方休,康熙也不會因此處置他。
即便方休如今不喜他,他今後也有時間讓方休明白他存在的意義,他不信以方休的才智會不清楚他的作用。
康熙給方休的安排很好,明珠的猜想也沒錯,可是有句老話說得好,人算不如天算。明珠雖然表麵上看儒雅親和,但背地裏貪贓枉法的可是一點也不比索額圖少。
不僅是貪贓枉法,結黨營私,明珠甚至賣官鬻(yù)爵。在於成龍的密奏中康熙這才得知明珠夥同餘國柱幾乎將朝堂上的官職都賣完了。
直到被禦史郭琇上疏彈劾,康熙這才醒悟決意打擊納蘭一黨,隨即罷黜納蘭明珠大學士。不過畢竟是康熙的多年的心腹,在麵對康熙時明珠還是十分地忠心的,而且其能力也是十分出眾的。
所以並未嚴懲仍舊作為內大臣留用,甚至在康熙三征噶爾丹時奉命隨督運糧餉,隨後官複原職,在納蘭明珠病故後,康熙還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這樣的人方休不會用,也不敢用,比起索額圖,明珠顯然要更加地難以掌控,更加地讓方休費神,再說了,靠他們這些外臣,還不如靠自己人。
康熙那麼多的兒子,像老三,老四擅長內政,十三,十四擅長外戰的,有他們在方休還愁沒人用。
回京的路上倒是沒有再起什麼風波了,成功回到了紫禁城後,方休再次恢複成了那個懶蟲的模樣,而且康熙也沒有像出巡之前那樣嚴加要求方休了。
方休這太子回到紫禁城過的日子是過得閑散舒坦了,但朝堂上的可是紛爭不斷。
康熙回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對琉球的處理措施,以施琅為主,武力統治琉球。
原本按照正常的曆史進程,施琅和姚啟聖在接到聖旨後立馬加緊造船練兵,可是在方休通過利用自己的老師李光地之口,讓施琅得知了康熙想要武統琉球的打算,所以這一世的他和姚啟聖早早地就準備起來了。
如今聖旨一到,兵馬整肅之後,二人不必再等到來年,立馬就對琉球發起了進攻。
如曆史上的進展一樣,施琅帶兵準備以澎湖諸島為跳板向琉球猛攻,經過數日的鏖戰,施琅成功帶兵拿下了澎湖島。
拿下之後施琅並沒有急著對琉球下手,而是執行了‘因剿寓撫’的政策。
軍事進攻占主導地位,同時又努力尋找政治解決的可能性。二者的關係是先剿後撫、以剿促撫,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動,以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琉球鄭氏集團接受和談條件。
而這一代的鄭家首腦,鄭克塽(shuǎng)可沒有他爹和他爺爺那般的膽氣,在澎湖島淪陷後,整日陷入了惶惶不安之地,生怕施琅為了報複當年之仇,直接帶兵殺上琉球,將他們鄭家人殺得一幹二淨的。
所以在聽到施琅打算通過談判的手段接手琉球後,鄭克塽是立馬就同意了,他爺爺鄭成功從和狼人手中奪回的琉球鄭克塽就這麼送回給了大清。
站在民族的立場上,鄭克塽此舉無疑是倍受唾棄的,但站在華夏上看,鄭克塽的此舉無疑是加快了華夏大地的統一。
曆時兩月,收複琉球的消息便傳回了紫禁城,康熙龍顏大悅,嘉賞了施琅。
不過對於琉球的處理情況朝堂上又有了分歧,一部分的人認為琉球不必浪費精力派人戍守,而另一部分的人則認為琉球也是國土,而且隔海相望,若是不派人屯兵戍守的話,擔心島人離心,外賊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