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時辰後。
豐邑城內毫無動靜,也不見雍齒出來投降。
劉邦大怒,下令攻城。
劉邦這邊不過是放了一會兒箭,一陣箭雨過後,城內的軍兵幾乎沒有抵抗,立即放下武器,下跪乞降。
“雍齒呢?”劉邦問其中的一名俘虜。
“他帶領著手下的親兵已經從後門逃跑了。”
“這小子還挺滑頭!”
豐邑城裏約有兩千左右降兵,劉邦把他們全部收編了,便奪回了豐邑。
劉邦十分高興,大擺宴席,款待項羽及其手下十名戰將。
第二天,劉邦命周勃帶領一千人馬在此駐紮,其餘的跟著劉邦一道返回了盱眙。
晚上。
劉邦單獨請張良吃飯。
“子房,我與你一見如故,你先是幫我擊退秦軍,又把我引薦給項梁,借得五千精兵,我才得以把豐邑收回,我對你的感激之情難以表達呀,請允許我敬你三杯酒。”劉邦誠懇地說道。
“沛公,這些都是小事兒,不值一提。”張良說。
“你說你要回去幫助公子成複國,這是你們韓國的國家大事,我也不便阻攔你,可是,你這一走,我的心裏不是滋味啊。”劉邦眼睛濕潤地說。
“沛公,你不必傷感,有緣我們還會再相會的。”
“在我們相處的這段時間裏,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早晚聆聽你的教誨,受益匪淺,你這一走,我再遇到什麼事情,又該向誰請教呢?”
“沛公,從目前來看,項梁叔侄對你還算不錯的,不過我們隻能說,這是暫時的,因為目前我們有共同的敵人——秦軍,因此,我們要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們,至於範老先生對你甚為忌憚,你心裏要有數,最好不要和他發生正麵衝突。”
“這個道理我明白。”
“我聽說楚懷王寵幸宋義、宋襄父子,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楚懷王、太後與項梁叔侄貌合神離,楚懷王之所以提拔宋義、宋襄父子那是為了製衡武信君項梁的權勢過大。”
“多謝先生提醒。”
“沛公,你是個聰明人,其他的也不用我多說。”
“子房,你回到韓國之後要多保重身體,有什麼困難和我說,隻要是我能幫上忙的,一定幫。”
“好的,我記下了。”
“你什麼時候返回韓國?”
“明天早上。”
“這樣急著走?”
“是啊,你沒看到範老先生不樂意借兵給我們嗎?遲則生變,不如趁早走。”
“你說的也是。”
第二天一早,張良帶著手下人馬走了,劉邦送出去三十裏。
“子房,三月的天氣,依然很冷,早晚比較涼,你身體比較弱,特送你黑色錦袍一件。”劉邦說著命人拿過一個托盤,托盤裏是一件嶄新的錦袍。
“沛公,多謝了。”張良用雙手接過錦袍披在了身上。
“子房,臨別之時,還有什麼要教我的嗎?”
“我這裏有三個錦囊,你且收下,在你遇到困難時,無法解圍的時候,再依次打開。”張良說著從懷裏拿出三個錦囊遞給了劉邦。
劉邦接在手中,說道:“多謝先生!”
就這樣,張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