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莫納魯道?看他的樣子隻有十七八歲難道我是在1900年?不對啊!現在還是清朝在管台灣啊?怎麼回事?難道我不是在以前時空?又或者時空發生了變化?”胡來想到。胡來記得莫納魯道是因為他穿越前看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覺得很過癮!專門在網上查了的!
莫那·魯道,為賽德克族馬赫坡社(Mehebu)部落頭目。魯道·鹿黑(RudoLuhe)的長子。曾經到過日本內地,參訪過東京、京都與名古屋,見日本的兵工廠與軍校,深知日軍的武裝力量絕非原住民所能企及。返台後,對於日本官吏的嚴苛時常忍耐,也要求族人盡量配合政府施政。
莫那·魯道早年因反抗日本政府失敗、並深知日本人的實力而歸順,歸順後幫助日本人攻擊其他不服從日本的原住民。居住於台中的泰雅族耆老表示1920年,莫那·魯道趁泰雅族烏來曆馬部落(今台中市和平青山電廠附近)壯漢外出打獵,莫那魯道從南投帶族人及日本人偷襲,屠殺二十六名老弱婦孺;是為“薩拉矛事件”,原因是當時日本人要報複因西班牙流感而對外人大肆出草的泰雅族原住民。時霧社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打算利用此機會聯合族人一起響應行動,但被日警樺澤重次郎察覺,日方遂行“以蕃製蕃”,將密謀起事部落威脅利誘編入討伐薩拉矛突擊隊,共有霧社賽德克族德克達雅群、道澤群、太魯閣群,白狗群、馬勒巴群及萬大群參與,德克達雅群馬赫坡社的莫那魯道、及荷戈社頭目塔道諾幹皆被編入,為突擊隊主力,計998名原住民。此突擊隊共殲得25顆泰雅族人首,日方合影留存,並大肆鼓勵被禁止許久的“獵首祭”。而莫那魯道曾向霧社警察分室主任抗議處置不當。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賽德克族議會召集人瓦曆斯·貝林也坦承此事為真。《賽德克·巴萊》電影曆史顧問邱若龍證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則表示“英雄本來就有人格瑕疵”,並要大家不該用現代的角度來對莫那·魯道下注解。
十年後,莫那魯道發動霧社事件,在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賽德克族大為出草,殺死了134名日本人(大多為婦孺),誤殺了2名漢人,當時霧社群曾邀請薩拉茅人共襄盛舉,薩拉茅人答應,在前往途中,經日警追趕上勸阻因而作罷。霧社事件結束後,參與起事的賽德克遺族被日人迫遷到眉原附近川中島(今清流部落)時,曾引起剛被第二次霧社事件大屠殺的賽德克遺族相當大的恐慌,因為事件後大多隻剩老弱婦孺,已無力抵抗眉原社的攻擊。然眉原社頭目明白薩拉矛事件的罪魁禍首,不但寬恕其遺族未予攻擊報複,更在其遺族難適應新居瀕臨餓死之際送上大量的食物,冒著被日本政府懷疑串聯的危險雪中送炭。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警撤離後,環山部落遺民趁機欲滅清流部落以遂報複心願,就在兵臨清流部落山頭,兩方即將開戰之際,被及時趕到的眉原社頭目所化解。
除了泰雅族,同族的都達群(Toda)也對德固達雅群(Tgdaya)的莫那·魯道有極為負麵的評價,都達群的族人表示,莫那·魯道仗著人多勢眾搶奪他們的獵場,是他們的敵人。
實際上,台灣原住民各部落在早年的關係如同國際關係,有一些部落保持友好關係,但有更多部落敵對(因為長期有互相出草及爭搶獵場的習慣),即便是語言互通的不同部落,也不乏敵對者;日本人就是利用部落間的仇視,威脅利誘親日原住民,或者取得親日原住民的主動合作,討伐反日原住民。同屬於德固達雅群(Tgdaya)的巴蘭社(Paran)就曾被與日本人合作的布農族原住民攻擊(1903年,姊妹原事件),而莫那·魯道的馬赫坡社(Mehebu)也曾因與日本人合作而被歸類為味方蕃(親日原住民)(1920年,薩拉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