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應 天(2 / 2)

“我不獻此一計,抽身去往徐州,難道留在江東,等著給孫氏陪葬嗎。”魯肅輕捋著胡須,眼眸之中流露出了一絲詭笑。

那老仆茫然了半邊,陡然間恍然大悟,這時才驚知,自家主人已是打算拋棄孫權,什麼出使徐州的名頭,不過是他抽身的借口罷了。

遠望著漸遠的江岸,魯肅的臉上不曾有一絲的愧色,更多的卻是一種釋然。

自投歸孫權以來,魯肅自問自己盡心竭力為孫權賣命,哪怕是到了秣陵被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魯肅都依然未曾背叛。

隻可惜,魯肅的對手是顏良,那個智勇雙全梟雄,麾下智謀之士更是不可勝數。

麵對這樣的強大的敵人,魯肅自覺就算自己屢戰屢敗,也沒什麼可丟臉的,就算是換作別人,也未必會比自己做得更好。

然後孫權,每一次的失敗之後,卻都把責任推在了他的身上,更是多次在眾人麵前,公然的斥責自己的無能。

而每每絕望著之時,孫權又當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般,繼續厚顏無恥的來向自己問計。

幾次三番,魯肅已經受夠了,他對孫權的忠心,早已被孫權一次次的指責聲消磨了個幹幹淨淨。

“孫仲謀,非是我負你,實是你有負於我,咱們就此別過,你自求多福吧。”

冷笑一聲後,魯肅拂袖進入船艙,再無一眼回頭。

……

秣陵城。

四門與武庫,孫權留下的軍府,諸般要害之地,已盡插上了“顏”字的大旗。

隻區區幾天的功夫,顏良便順利的完成了對秣陵的徹底控製。

城內城外的洪水,已然褪盡,大部分的入城的顏軍,已退至了城外大營。

秣陵城諸處的糧倉也已被打開,成為新主公的顏良,正開倉賑濟災民,以顯示他新主的恩威。

恩威並施之下,秣陵的士民的敵意漸去,很快的就選擇歸順顏良這個新主。

坐鎮秣陵的顏良,一麵安撫人心,一麵派黃忠、呂蒙等諸將,率兩萬餘大軍,尾隨於淩統之後,繼續深入追擊孫權。

為了瓦解吳郡世族豪強們對孫權的支持,顏良又命陸遜和朱桓這兩個江東大族出身的將領,各率部曲前往吳郡,向各豪強們闡明顏良的恩威,以煽動這些世族豪強們“棄暗投明”,拋棄孫權。

收拾人心,追擊殘敵,諸事顏良都在有條不紊的處置。

時日,顏良更是在秣陵城,他新的軍府中大宴諸文武以,慶賀攻破秣陵的大功。

宴會之中,高昂的情緒如火狂燒,諸將興致大作,無不豪飲。

而在慶功宴的氣氛達到頂點之時,興奮高興的顏良,便是借此機會,向眾人宣布了兩個決定。

這頭一個決定,便是他決定將秣陵改名為應天。

秣陵雖為王氣之地,但地名卻不甚響亮,曆史上,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就曾將秣陵改為建業,以象征建立大業的寓意。

顏良卻嫌建業不夠霸氣,決定把秣陵改為應天,寓意順應天命之意,以向他的群臣,和天下人昭示自己的誌向。

此外,建都南方的政權,自古以來鮮有北伐成功,唯有朱元璋獲得成功。

而朱元璋攻下秣陵後,便曾將此城改名為應天。

顏良之意,正也是要借一借“應天”之名,所帶來的氣運。

“應天應天,順應天命,這個名字好啊,統舉雙手讚成。”作為伐吳的謀主,龐統頭一個站出來支持。

其餘諸文武,自也盡皆附合,皆稱這名字改得好,甚為霸氣響亮。

見眾人無異,顏良興致愈濃,便宣布了他第二個決定,準備秣陵城修葺完畢之後,就將軍府從襄陽遷往應天。

襄陽雖乃戰略要地,割據一方時作為治所還可以,但顏良要爭的乃是天下,自古南麵稱王稱霸,爭雄天下者,哪有不在應天定都的道理。

此外,孫氏畢竟在江東多年,想要徹底鎮服江東,顏良就必須親自坐鎮。

曆史上曹操滅了袁紹之後,將自己的霸府從許都遷往鄴城,正是這個原因,顏良此舉,正是學習曹操的手段。

在場諸文武,都也是明理之人,自也體會得到顏良的用意,對於顏良這第二個決定,自也是紛紛讚成。

大計定下,顏良心情大作,更是與諸將豪飲。

便在這熱鬧的氣氛之中,半醉的甘寧站了起來,高舉著酒杯,欣然叫道:“主公平定江東在即,此等功業,誰人能及,依末將之見,主公還做什麼右將軍,何不自立為雄,就此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