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送文鴛上學(1 / 1)

話接上回從小山村回來帶回來一個小女娃。因她無父無母,在我家住了一段時間後,考慮到給她上戶口的問題,隻能把她送到福利院。結果頭一天送去,第二天就見她躺在了我家廚房裏。

在20世紀80年代的S省農村,廚房大多呈現出簡單、樸實的風格。那時的廚房主要是用竹篾編的牆做成的門,這種門雖然透氣,但並不能有效地阻擋風雨。因此,在廚房附近,經常可以看到用油布、塑料布或稻草編織成的簡易雨篷,用來遮擋雨水和寒風。

廚房內部,空間一般較為狹小。地麵是堅硬的土地,經過長年累月的踩踏,變得光滑而堅硬。由於當時農村生活條件有限,廚房裏幾乎沒有什麼現代化的廚具,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傳統的炊具,如土灶、柴火爐、鐵鍋、竹編蒸籠等。

土灶是廚房中的核心。它通常是用磚石砌成,側麵留有一個洞,用來放置木材或秸稈等燃料。土灶上麵安放著一個大鐵鍋,人們用它來炒菜、蒸飯、燉湯等。在土灶旁邊,通常還會擺放著一個木製的風箱,用來控製灶火。

廚房的牆壁上,常常掛滿了各種廚房用具,如鍋鏟、勺子、砧板、竹籃等。這些東西盡管簡陋,但卻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在廚房的角落裏,還可能會堆放著一些糧食、蔬菜和其他生活用品。

那個年代,S省農村的廚房雖然沒有現代化的設施,卻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在這裏,人們每天生火做飯,家長裏短,度過了平凡的每一天。而那些簡陋的廚房,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成為了人們心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我家就是用竹篾編的牆做的門,防君子不防“小人”。這不就沒防住嘛!這個小人兒就這樣躺在我家的灶邊,睡得甚是香甜,安安靜靜的。

其實我是很喜歡這個小妹妹的,雖然我隻大了她是12歲。

經過一番思考,我的父母決定收養這個孩子。雖然我們自己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我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給她一個溫暖的家。

去谘詢了以後發現領養孩子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很多手續,而且我們家也不符合領養條件。無奈又隻能和院方商量,也是無奈收場。

但是我們前一天把她送回福利院,第二天總能看到她在我家廚房,也不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

後來院長也擔心出事,決定讓我們她先暫住我們家一段時間,於是,我給她起了個名字,叫文鴛。希望她的人生如鴛鴦一樣和諧美滿。

文鴛早已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送她去了附近的一所小學。學校環境優美,老師認真負責。我們都知道,讓文鴛接受教育是她改變人生的關鍵。

每天早晨,媽媽都早早起床,為文鴛準備可口的早餐。看著她津津有味地吃飯,我們心裏感到無比幸福。然後,我牽著她的手,一起走過鄉間的小路,送她去學校。

放學後,我耐心地輔導文鴛完成作業,陪她閱讀有趣的故事,一起遊戲。我們共同度過了許多美好時光,彼此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在文鴛入學後的第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表揚了她在學習上的進步。聽到老師的誇獎,我們也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更為文鴛的進步感到自豪。

未來的日子裏,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關愛文鴛,支持她的學業。我們期待著她能夠茁壯成長,成為一個獨立、勇敢、有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