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係江蘇江寧(南京)出身的才俊。他於二十五歲時進士及第,為哲宗時期的宰相王珪所器重,成為他的女婿,前途頗受矚目。
靖康之難發生時,三十七歲的秦檜位居禦史中丞。禦史台首長是禦史大夫,中丞隻是次官。他的地位沒有高到被金帶到北方的程度,但由於反對擁立張邦昌而被逮捕帶走。此事已如前述。
秦檜脫逃回到杭州,是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之事。正是金進兵至浙江,卻因退路幾乎被斷而倉皇撤退北方的這一年。
“微臣在燕京殺死衛兵,冒死脫逃回來。現在能活著進入大宋朝廷,微臣因此喜極而涕。”秦檜在高宗麵前流淚奏道。
他被帶到北方的經曆是眾所周知的事。在場的廷臣也不由得灑一把同情淚。
“父皇是否無恙?皇兄呢?……還有,皇後如何?”高宗急急探問被帶至北方的家族訊息。秦檜一邊落淚,一邊報告皇族的近況。
高宗多次向金派遣“通問使”,企圖得到二帝以及皇族重臣的消息,但始終未得結果。
沒有一個通問使能會晤到二帝,一些使者甚至被扣留在北方而回不來。
秦檜帶回來的,是靖康之難發生以來高宗第一次得到的消息。除了家族的消息以外,金國的情形也因秦檜的報告而得以詳知。
高宗對秦檜極為信任。秦檜起先持的是謹慎的態度,絕不主動申述有關對金政策的意見,隻有在被垂詢時,就被垂詢的事項以謹慎的態度回答。
秦檜在杭州南宋朝廷受到信任進而被重用後,自然成為一些人忌妒的對象。宮廷原本就是圍繞皇帝、人人以爭寵為目的而展開暗鬥的場所。
“秦檜說的話好像很矛盾,他說脫逃回來,可是燕京到杭州有兩千餘裏路,這麼遠的路程,他真的有本事不靠任何支援,一路平安地逃回來嗎?”
“你的意思是說,秦檜他是金國的密使?……”
“除此以外,還有什麼解釋呢?你難道感覺不到其中有蹊蹺嗎?”
“他說的是奪船走水路到越州……”
“在抵達海岸之前,全都是金國的占領地,那樣的地區能輕易通過嗎?更何況,據他說,他殺了警衛兵。在這個情形之下,他一定成為通緝要犯才對……”
“說的也是。通緝要犯能逃這麼遠的路,簡直是匪夷所思。”
朝廷中確實有不少人以懷疑的眼光看待秦檜。這或許是因秦檜的晉升快速而心存妒忌。秦檜於回到杭州朝廷的隔月,就被起用為禮部尚書(教育部長)。
當然也有為秦檜辯護的人。
這批人認為,脫逃方法之所以被指為有疑問,是因為過去被帶到北方的人,沒有一個成功地脫逃回來。
“過去沒有一個人成功地脫逃,並不表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而是他們沒有這個勇氣。如果是和秦檜一樣有勇氣,連衛兵都敢殺,絕非不可能。秦檜是個有勇氣的人。”
“懷疑平安無事地通過敵人占領區是不可能的事?秦檜的確通過了敵人占領地。你們要知道,那個地區的住民都是宋國舊民,心向宋國。他們絕不會為了賞金而將從金營逃出的秦檜扭送金國官方。秦檜是在住民厚意的守護之下通過敵地的。”
“有人懷疑秦檜是金國派來的奸細,這是一派胡言。如果說,金國派什麼任務要秦檜進行,照理會把他的妻子扣留為人質才對。事實上,秦檜是和妻子一起脫逃的。這一點可以證明秦檜絕不是金國派來的奸細。”
“他們是因為對秦檜眼紅,所以才如此毀謗他。”
“秦檜是冒死脫逃、以報效國家為目的回來的忠義之士。對這樣的人如此中傷,這批人實在夠卑鄙。”
“說的也是。秦檜當初為何被帶到北地,這個中緣由是人人皆知的。”
對秦檜的評價,當時就分為兩派。
在中國曆史上,秦檜被視為賣國奴的代表人物。但有時候也有人為他辯護。辯護的理由是:他是現實主義者,所作所為完全針對當時的現實,采取最妥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