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將軍非常善戰,其中尤以嶽飛的軍隊特別精銳。討滅盤踞江西之地以彭友為首領的賊寇時,高宗將禦筆親書“精忠嶽飛”四個字的旗子授予嶽飛。
宋自建國以來,素以防止軍閥化為國策。結果,由於這個方針過於徹底,軍隊因而弱質化,以致不但未能打贏遼,更被金窮追猛打地逃至南方。從此以後,軍隊又見強化,但軍閥化的傾向也隨之轉為濃厚。
軍閥內部也有許多矛盾存在。舉例來說,盜賊出身的張俊,始終與學養豐富、富人情味、甚受士兵擁戴的嶽飛不睦。
除了軍閥間的不和之外,更有文官對武官的忌妒。“那班家夥,憑恃武力,未免過於囂張。”這是文官們的說法。
秦檜就是在這樣的時期,以文官領袖身份再度登場的。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以金元號來說是天會十五年。金於這一年的十一月,廢了傀儡國家齊。齊國皇帝劉豫的後台是金國將軍宗翰,宗翰乃太祖阿骨打的侄子,是襄助太祖打天下的建國元勳。
這個宗翰已在前年去世。生前,他以都元帥身份掌握金國之軍隊指揮權,並且高居形同副皇帝的國論勃極烈之位。由於他權傾一時,因而為皇族不平分子所憎恨。
太祖亡後,由其弟太宗繼承帝位,作為交換條件的是,立太祖嫡孫完顏直為其後繼者。下這個決定的是宗翰以及宗幹(太祖之庶長子)。太宗本身也有許多兒子,他們對這項決定甚為不滿是當然之事。但由於宗翰和宗幹都是建國元勳,而且手握軍權,因此無人敢公開表示反對。
但是太宗死後,權力結構大大改變了。完顏直已照原來的預定即位,成為以熙宗為號的皇帝,但由於宗翰的權力變得過於強大,熙宗因而命他滯留在會寧府(黑龍江省),使他就中央政府的要職。至此,宗翰等於獲授名譽職而被剝奪兵馬大權。他因此在悶悶不樂中死去。宗翰死後,受他後援的齊國劉豫,地位當然岌岌可危。
與南宋的交戰是金國國力的極大負擔。除了兵戎相見以外,金國對南宋采取的策略是,宗翰操縱傀儡皇帝劉豫,另一名有力者撻懶則企圖利用秦檜。金國對南宋工作原本準備了這兩條途徑,但由於宗翰事實上的垮台和接連而至的死亡,劉豫已失去了支持者而變化。傀儡國家遂被取消,劉豫被移至臨潢府(內蒙古),受封為曹王——他已由皇帝被降格為王了。
金國對南宋的工作,利用秦檜成為唯一途徑。這擺明了不再利用傀儡國家,直接與南宋展開交涉。負責推動這項政策的,當然是撻懶。
“北方歸北方,南方歸南方……”這是撻懶的口頭禪。秦檜在南宋朝廷也常說同樣的話。
“南方歸南方,北方歸北方。主戰論者和武將們倡言收複失地,但他們有這個能力嗎?交戰這麼多年,不是始終在一進一退的狀態之下嗎?事實上,連收複京師之事都還沒有實現。”秦檜以主戰論完全忽略現實的論調向高宗力說。
“太上皇何等歸國心切……”聽到秦檜說這句話時,高宗已是淚欲奪眶的了。最近得到的消息是,父親徽宗已在北邊五國城去世。但哥哥欽宗、生母韋氏以及妻子邢氏都還健在。
哥哥回來就令人傷腦筋。——這是高宗的真實心聲。照道理說,到時候非把皇位歸還給他不可。這的確是令人傷腦筋的一件事情。
“母後和皇後……還有皇兄……不知他們多麼地盼望南歸……”高宗有些別扭地說出這句話。
秦檜察覺到這一點。
“皇太後和皇後絕不能企圖以武力奪回。倘若我軍深入金國領地,反而會危及她們的生命。當然,我國也沒有這個能力……”秦檜故意絕口不提欽宗之事。
“果真如你所說,非靠交涉不能達到目的嗎?”高宗壓低聲音問道。
“此外還有別的方法嗎?”秦檜反問道。
高宗無力地搖了搖頭。南宋遂以媾和為國策。
一方麵,時機也非常恰當。撻懶在金國的發言權已變得極為強大。他主張將傀儡國家齊的領土給予南宋,以促進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