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回 討伐王匡(2 / 2)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河內郡毗鄰河南尹,位於兗州、並州和冀州的交界地段,和三個州都有邊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有效控製住河內郡,這個潛在的威脅隨時都可能爆炸。因此,王琦一直在尋找機會,消滅王匡這個心腹之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漢衡帝在王琦的指使下,傳下聖旨,封王匡為司空,讓王匡到長安來任職。從名義上來說,這是對王匡的晉升,實際上則是要剝奪王匡的兵權。

如果王匡認命,立刻到長安去就職,雖然失去兵權,但還能保住功名利祿。可是,王匡倔脾氣發作,堅決不肯放棄自己經營多年的河內郡,這就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王琦一個把柄,以“不奉天子詔令”的罪名,發兵討伐王匡。

漢衡帝光熹二年(190年)十二月,王琦下達討伐王匡的命令。

在此之前,眾將對於是否在冬季出兵分歧很大,經過圓桌會議的研究,最終決定進行一次冬季作戰的嚐試。

司州牧趙雲親自領兵出征,在他出發前,實際上已經做好一旦部隊不能適應嚴寒,則立刻返回長安的思想準備。趙雲親自出馬,不是怕別的將領領兵出戰不能取勝,而是擔心別人一定要打了勝仗才肯回來,從而不知道體恤士卒,甚至因為一心求勝反而遭到敗績。作為總司令,趙雲既要對主公負責,還要照拂自己的下屬,趙雲如此做,就是要一旦無功而返,把這次戰鬥的責任承擔下來。從他這個決定裏,趙雲總司令的風範體現得淋漓盡致。 夢想三國誌9

由於這次出征河內郡包含著試驗的意味,趙雲也沒有多帶軍隊,隻是帶上第15軍、第17軍、第19軍、第23軍和原來的爆炸隊與第12軍整編而來的第4軍。至於後備兵,趙雲認為他們的素質相對要差一些,擔心他們無法適應艱苦的環境,於是一概沒有帶去。

陸軍官兵都有標準配備的冬裝,裏麵絮著厚厚的棉花,此外,棉手套、棉鞋一應俱全,冷是不能太冷。不過,行軍中的防寒問題可以解決,並不等於可以穿著笨重的棉服照樣作戰。

士兵們群策群力,各自想些辦法,有的把棉服紮緊,把連環鎧披在棉服外麵,有的把棉服罩在連環鎧外邊。雖然軍容有些混『亂』,但是士兵的敏捷『性』還算基本上得以保證。趙雲視察戰士們的武裝後,認為達到這樣的程度,應該可以對付麵臨同樣問題的王匡。

大軍在趕往河內郡途中,官兵們時有凍傷發生。但是,華佗為防治凍瘡而配製的良『藥』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官兵們的輕度凍傷簡直就是『藥』到病除,隻有極個別的體質比較差的士兵的凍傷惡化。華佗的靈『藥』並不是為冬季作戰而準備的,因此,『藥』的數量遠遠不足。華佗本人親自隨軍出發,一邊治療官兵的傷病,一邊在行軍途中趕製凍瘡『藥』。

裝備部部長劉和親自隨軍出發,其目的是對冬季作戰中後勤保障和武器裝備的維護方麵進行論證,積累這方麵的經驗,為今後的類似戰鬥做好準備。

在劉和的親自領導和調配下,大軍的後勤保障工作運轉良好,官兵們都得到充足的服裝和取暖用的木柴和煤。糧食、肉類、蔬菜的供應也很充足,保證官兵們的肚皮鼓鼓地投入戰鬥。

當然,陸軍在冬季如此遠距離出征也是第一次,各方麵的問題層出不窮,讓趙雲、劉和、各軍軍長、後勤官們疲於應付。要不是大家在平時的嚴格訓練和行之有效的後勤保障,估計不等大軍到達前線,凍死、餓死的恐怕也得有一半。

趙雲率領的部隊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冒著大雪進入河內郡。在消滅小規模的抵抗之後,大軍到達河內郡治所懷縣。這時,地上積雪沒人足踝,雪花紛紛,能見度極差。

趙雲望著白茫茫的懷縣縣城,反倒把一路上的焦慮全部拋到腦後,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到如何攻打懷縣上來。

大軍隨即清掃積雪,冒著嚴寒在懷縣城下安營紮寨,生起火爐取暖。在華佗的帶領下,軍醫們立刻開始治療凍傷的官兵,保證戰士們能夠參戰。

. 安卓客戶端上線 下載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