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江懷古
【當代】秦野
風波亭內起風波,
飛雲江畔憶飛雲。
精忠報國瀝肝膽,
還我河山浩氣存!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著名軍事家,字鵬舉,諡武穆,後改諡忠武。漢族,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裏的菜園鎮程崗村)人。
嶽飛20歲投軍抗金。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將嶽飛治罪,在臨安大理寺獄中被獄卒拉肋(猛擊胸肋)而死,時年三十九歲。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詔複飛官,以禮改葬,建廟於鄂。六年,賜嶽飛廟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諡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寧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諸將為七王,嶽飛封為鄂王。嶽飛留有《嶽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
嶽飛作為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盡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誌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嶽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嶽家軍”的最高讚譽。
[編輯本段]【抗金曆程】
嶽飛出生於北宋相州(今安陽)湯陰(今河南湯陰縣)的一戶佃農家裏,青年時代,正遇上金女真貴族對宋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他親眼目睹北宋滅亡前後的慘痛史實,和當時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堅決抗擊女真貴族民族壓迫,收複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和要求。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嶽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鬥爭的最前線。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撫劉韐募勇聚士,嶽飛應募,但不久即因父親嶽和病故,回到家鄉湯陰縣。1126年冬,嶽飛在相州城第三次投軍,歸劉浩軍中。劉浩命嶽飛招安吉倩,嶽飛不負眾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屬三百八十人。嶽飛因此補承信郎一職。靖康元年(1127年)12月,康王趙構接到宋欽宗的蠟書,在相州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淬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元帥府下編前、後、中、左、右五軍,其中前軍統製為劉浩。嶽飛屬劉浩前軍。按蠟書的命令,康王元帥府的任務是火速趕往東京(今開封),解京師之圍。嶽飛奉命奉命帶領三百鐵騎,前往李固渡偵察,與金兵相遇發生戰鬥,大敗金兵。跟隨劉浩解了東京之圍。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滅北宋,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及皇家宗室北歸。五月,康王趙構(即宋高宗)於南京繼位,史稱南宋。初期,宋高宗主張收複失地,啟用了大批主戰將領,其中就有嶽飛。
嶽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建炎元年,趙構即位,嶽飛上書,大意為:“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複,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係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複。”宋高宗並未采納嶽飛的建議,並以越職為由將嶽飛罷官。之後嶽飛北上,入河北招討使張所軍中,借補“正八品修武郎”,充中軍統領。張所很賞識嶽飛,很快升嶽飛為“從七品武經郎”、任統製。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張所命嶽飛入王彥部,北上抗金。嶽飛作戰有勇有謀,數敗金兵,聲威大振。而王彥保守怯戰,使得嶽飛隻能孤軍奮戰,嶽飛缺軍糧時又不肯相助。嶽飛知道自己與王彥有隙,所以複歸宗澤,為留守司統製。宗澤死後,杜充代之,嶽飛官複原職。三年,杜充將還建康,嶽飛進言:“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複取之,非數十萬眾不可。”杜充不聽,嶽飛也隻能隨軍而歸。
杜充守建康,金軍與叛賊李成在烏江會合,杜充閉門不出。嶽飛泣諫請視師,杜充不出。金軍遂由馬家渡渡江,杜充遣嶽飛等迎戰,諸將皆潰,獨飛力戰。後杜充降金,諸將多行剽掠,惟嶽家軍秋毫無所犯。兀術趨杭州,嶽飛要擊至廣德境中,六戰皆捷,擒敵將王權,俘叛軍首領四十餘。嶽飛勸服王權,是指為己所用。嶽家軍駐紮在鍾村,軍中缺糧,將士們寧願挨餓,也絕不擾民。金所籍兵相謂曰:“此嶽爺爺軍。”爭來降附。
1139年(紹興九年),嶽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下令大赦,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嶽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後高宗對他好言相勸,嶽飛方受。此後嶽飛上表,“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複仇而報國。”高宗沒有采納。嶽飛廟前跪著秦檜等人
1140年(紹興十年)五月,金國撕毀紹興和議,兀術等分四道來攻。由於沒有防備,宋軍節節敗退,城池相繼失陷。隨後高宗韓世忠、張俊、嶽飛等出師迎擊。很快,在東、西兩線均取得對金大勝,失地相繼收回。嶽飛揮兵從長江中遊挺進,實施銳不可當的反擊,他一直準備著的施展收複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嶽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嶽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嶽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拐子馬”,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嶽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千,誤入小商河,被金兵射到幾十處箭傷,豪勇無比。嶽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鬥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嶽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嶽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裏),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嶽飛打得落花流水。嶽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複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準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鬥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複了。嶽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
就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嶽飛的抗金戰鬥,至此被迫中斷。嶽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金兀術又整軍回到開封,不費吹灰之力,又占領了中原地區。
嶽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禦史萬候卨(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嶽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凶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嶽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韓世忠當麵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紹興十一年農曆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民族英雄嶽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嶽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嶽飛不愧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嶽飛遇害後,臨安義士隗順,負屍越城,草草地埋葬於九曲叢祠旁。為了便於以後識別,隗順將嶽飛隨身佩帶的玉環係於遺體腰下,墳前種植了兩棵桔子樹。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重修棲霞嶺下嶽飛廟墓,追尋嶽飛初葬地,終於在杭州市眾安橋螺絲山下扁擔弄內的紅紙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嶽墳。1876年(光緒二年),在這裏修建“忠顯廟”,杭人俗呼為“老嶽廟”。
嶽飛死後二十年,即1162年6月(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繼位,七月下令給嶽飛平反昭雪,追複原官,以禮改葬。
[編輯本段]【嶽飛品行】
一:廉潔奉公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服,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嶽飛便道:“皇後與眾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難時被金兵俘虜)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綢布衣了了。”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與士卒同例,部隊補給艱難時,則“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餡”(一種類似包子的麵食)這種在官員富商們看來很普通的食物時,驚歎道:“竟然還有這麼美味的食物。”特意帶回去與家人共享。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嶽飛建豪宅,嶽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財產——南宋諸大將無不豪富,張俊為防盜,鑄一千兩一個的大銀球,稱為“沒奈何”,堆滿大屋,退休後尚有每年六十萬擔租米的收入。而嶽飛被害抄家時,總家產隻有三千貫(約合二千多兩銀),且其中含有數千匹麻布和數千擔糧米,顯然也是準備用於軍隊的。
犒賞——戰時,南宋對軍隊犒賞極厚,嶽飛從來不取一文,全部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汙賞銀,立斬。
二:嚴以律子,厚以待人
除了自己儉樸淡泊,刻苦勵誌外,嶽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嶽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勳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被秦檜迫害致死的老上級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嶽雲屢立殊勳(多次戰鬥中“功第一”),嶽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嶽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嶽侯躲避榮耀到了這個地步,廉潔固然是廉潔了,卻不見得公正)嶽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父親教育兒子,怎麼能讓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虔城百姓暴亂時曾驚擾孟太後車駕,被嶽飛平定後,高宗密旨屠城,嶽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三:令出如山,賞罰分明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是嶽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斬!在古代,令出不行者斬,很多軍隊做得到,號稱損壞莊稼買賣不公斬的也不少,但真正做得到的,恐怕隻有嶽家軍一支。所以嶽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嚴格的軍紀外,又有濃濃的溫情:士卒傷病,嶽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外,還“以子妻其女”(部將犧牲後僅餘孤女無人照料,嶽飛讓兒子娶她),李氏亦時常慰問將士遺孀。如此賞罰分明官兵同心的軍隊,自然是“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四:不縱女色
南宋諸將中,唯有嶽飛堅持一妻,且從不去青樓縱欲。吳階曾花二千貫買了一名士人家(讀書人家)的女兒送給嶽飛,嶽飛以屏風遮擋問道:“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粗食,娘子若能同甘苦,便請留下,否則,我不敢留你。”女子聽了竊笑不已,顯然不願。嶽飛便遣人送回。部將諫阻說不要傷了吳階的情麵,嶽飛說:“而今國恥未雪,豈是大將安逸取樂之時?”吳階得知後益發敬重嶽飛。
五:事母至孝
母病,“嚐藥進餌”,親自侍奉;母亡,赤腳扶棺近千裏。嶽飛認為:“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複有愛主之忠?”(在家裏尚且不能孝順父母,又豈能忠君報國?)
六:文才橫溢,儒將風範
嶽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問題。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鄴架,形容藏書極多;蘇體,蘇東坡書法甚好,嶽飛學的便是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
七:武藝高強,武略非凡
嶽飛精擅各種兵器,年少時槍術就“一縣無敵”,還達到了宋朝的最高射箭記錄:三石。可謂“勇冠三軍”。
作為方麵統帥,嶽飛的戰略戰術更是高明。戰略上,針對金兵武力強盛而統治手段低下民眾爭相反抗的特點,他提出了結連河朔的方針,並取得了極好的成效。戰術運用靈活。如靈活運用步、騎特點,擊破李成優勢兵力;如針對楊幺軍不得人心的特點,以困、撫相結合,結果讓宋軍屢攻屢敗的楊幺水軍,在嶽家軍麵前不堪一擊,一鼓而破;如利用金國內部矛盾,以反間計殺劉豫,沉重打擊偽齊政權……
八:身先士卒,行若明鏡
嶽飛直至最後一戰,都是身先士卒。官職不高時自不必說,升任通泰鎮撫使後,為掩護大隊和百姓過江,親率後衛死拒南灞橋頭,擋住金兵唯一去路,此役嶽飛身被數十創,嶽家軍後衛戰死無數;直到死前最後一場惡戰:郾城之戰時,還親率鐵騎突出陣前,都訓練霍堅怕有閃失,上前勸阻:“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係,奈何輕敵!”嶽飛回答“非爾所知!”見主帥親自衝陣,嶽家軍士氣大振,一舉擊破金兵。
嶽飛首先提出“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堪稱封建社會官吏的行為典範。他廉潔避功、直言不諱、不縱女色、文采風liu、治軍嚴明、戰功卓著、盡忠報國……
[編輯本段]【早年經曆】
以沙為紙,以(樹)枝為筆,以(枯枝樹葉燃燒)火為燈,苦學本領。傳說嶽母在他的背上刺四個字"精忠報國“,讓他銘記國仇家恨。曾經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且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
[編輯本段]【靖康之恥】
1126年冬,嶽飛在相州城第三次投軍,歸劉浩軍中。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初一壬戌日,宋康王趙構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淬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康王命武顯大夫陳亨伯任元帥府的都統製,其下編組為前、後、中、左、右五軍,其中前軍統製就是劉浩。嶽飛屬劉浩的前軍。
靖康元年十二月下旬(1127年1月下旬),宗澤承擔了救援開封的重任,而大元帥趙構僅分給他一萬兵力,分成前、後、中、左、右五軍。陳亨伯任都統製,兼領中軍。嶽飛在前軍,這是他初次成為宗澤的部將。宗澤率部眾進軍開德府,接連同金軍打了十三仗,每戰皆捷。在正月的一次戰鬥中,嶽飛射死金軍兩個執旗者,在率領騎兵突擊敵人後又擄獲一批軍械。因此升為“正八品修武郎”。
天會五年二月(1127年3月末),嶽飛所在的宗澤前軍進駐廣濟軍定陶縣的柏林鎮後,元帥府又命令他改隸黃潛善,而取消宗澤對此軍的指揮權。
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庚寅日(1127年6月12日),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繼續抗金。
嶽飛自歸入黃潛善軍中後,因為接連幾個月無仗可打便上書趙構求戰。黃潛善和汪伯彥看到嶽飛的上書,批示“小臣越職,非所宜言”,並嚴厲懲罰嶽飛,將他革掉官職,削除軍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