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後,李淼發現自己很快就要接觸社會,走向新一段人生,升入大學的這一個時光中,是為自己事業奠定基礎最好的時間。
李淼上一世大學創業最開始的事業就是做教培,這一世因為自己是中檔生成績逆襲最好的例子,於是決定開始做中等生需要的教培教材。
高考結束的這一段時間,李淼上午和王佳慧兩個人一起在李淼家附近的華萊士一起整理題目,因為李淼表現一直很不錯,李飛在高考成績出來前,就偷偷給李淼一筆錢,讓李淼可以假期和同學一起玩。
於是李飛找到假期準備打工的王佳慧,讓她和自己一起整理高中經典題目,再根據學習心得,在旁邊標注做題技巧,王佳慧屬於努力型學生,很多知識點筆記都記得滿滿的,所以李淼隻需要從王佳慧筆記中篩選出需要的,剩下的自己進行修改,這樣很快就可以進行分類編寫。
高中三年知識,基本上高一可能考試占的分值隻有20%、高二有35%、高三占據30%。還有百分之15%其實就是初衷和一些生活常識。
這種分值分布和套路在14年還沒大量普及,特別是像李淼所在的三線外城市基本上,很多老師還是推崇題海戰術,主抓難題,導致中等生,高三一年分數提高很艱難,因為一開始方向就是錯誤。
李淼像通過自己改變學校,中等學生做題困難的問題,但是一直沒有想到很好的辦法,前世李淼和一個深耕創業領域的雷諾,兩人都是三本畢業,都是屬於實幹派,他們用一個月的時間對比市麵上各種教材,發現很多初中高中教材並沒有針對考試,隻是盲目對學生灌溉知識,特別是一些名聲很多的教材,隻注重於難題的簡便方法,忽視一些基礎題目的深度理解。
上一世李淼和雷諾兩人對比幾十家教材,自己結合自身上學經曆編寫出一部真正貼近考試,貼近基礎知識深度理解的教材,運用於自己的補課班中,但是天有不測風雲。
“雙減”一個異軍突起輔導機構在政策和同行的雙重打擊下,失去了市場,失去了本金,讓28歲的李淼安心打工,讓30多歲的雷諾回到自己走不出的家鄉。
王佳慧和李淼很快,將整個教材整體框架梳理完整,整個教輔資料暫時作出數學和英語兩部本,都是按照題型進行分類,並且下麵跟上一張對應教材上多少頁的詳細批注。
基本上一天下來,一本書打開第一頁就會發現,每一頁都是那些知識點,還有多少知識內容在上麵,進行一對一講解,而且還有手寫例題。
在兩人編寫教材,還附帶兩人對題目不同角度的理解,李淼在第一本樣書拿出來後還聯係到高中班主任孟海,聽到自己的學生決心做教輔資料,孟海很開心,在家聯係自己大學同學,作為從教20餘年。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本科大學生,孟海的很多師範畢業的同學都是各個高中的管理層,甚至一些沒有進入體製內自主創業已經身價千萬,不久就有以為,中原出版社孟海大學班長,王輝已經是負責一個省區域圖書銷售出版地經理了。
決定可以試發售,就是一萬本,李淼自己出一部分錢30%,出版社出70%,如果售賣效果好,剩下出版社出版出版後給李淼進行分成。經過王輝的協調一本書成本可以控製在10元,一萬本書也就是10萬元,李淼出資3萬,出版社出資7萬,書籍排版,封麵設計,全部按照李淼想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