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後就有丫鬟送來了水洗臉,“小侯爺,夫人讓你i洗涮完畢後去一起用餐,”丫鬟道,“我知道了,”吳峰說。
“母親,孩兒給你請安了,”吳峰道,吳峰看著坐在那裏等這共吃早餐的吳陳氏,“峰兒,你大病初愈應該多吃一些清單的食物,等我們吃晚飯就一起去大慈恩寺還願去,你生病期間我去許願,今日你大病初愈就一同陪我去還願吧。”母親道,唐朝雖然把道教列為三教之首,但佛教也很收人們喜愛尊崇。那是佛教最出名的叫是玄奘。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離開長安,前往天竺(現印度)。唐太宗為他備好通關文牒,賜他紫金缽與白馬,封為“禦弟”並親自送行。玄奘曆盡千辛萬苦,翻越崇山峻嶺、孤身一人走過荒原沙漠,多次斷糧斷水、還不時遭到邊境盤查,用了三年時間才抵達天竺,又花了五年時間精通了梵語,融彙貫通了大乘佛教全部法理。其領悟佛法之神速,學習意誌之堅強,受到當地人民的尊敬。因為玄奘來自東土大唐,精通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當地人稱他為“唐三藏”。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長安,並將約657部梵文佛經帶回中土,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唐太宗親自出城遠迎。爾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留在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唐太宗還為在貞觀二十二年譯出的《瑜伽師地論》作了經序。
貞觀二十二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唐王朝旨意入住任上座,並悉心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慈恩寺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天竺攜來的樊文佛經和佛像。玄奘把帶回來的經典一一翻譯成漢語,曆時十九年,耗盡心機,糾正了當時許多細微的錯處,才使後人得以學習正統的佛法,對當時的佛教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而在已有的天台、三論兩宗以外,慈恩、律宗等宗派相繼成立。公元664年,玄奘圓寂於長安,享年62歲。
唐朝的義淨法師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公元671年,在玄奘圓寂後七年,義淨法師也隻身一人到天竺求法,不過,他是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從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後轉抵天竺,少了當年玄奘徒步西行遇到的幾多風險和艱難。到達印天竺後,義淨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曆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中原,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在薦福寺主持佛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薦福寺佛塔(俗稱小雁塔)就是義淨法師上表請求朝廷修建保存他從天竺帶回中土的佛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