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之下,再加上保皇派的佐證和慫恿,他自然就更加確信了風陽是小人的觀點!
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當他的老師呢?
他是絕對不會承認風陽的太傅身份的,更是要處處和風陽作對,最好是直接把風陽弄死才好!
這是首要的原因。
其次,他原本的太傅是南宮義,是一位德高望重、博學多才的師父,但風陽出現之後,南宮義就告老還鄉了。
所以他認為是風陽蠱惑了父皇,讓他辭退了南宮義,或者是風陽蠱惑了朝廷裏的官員,使得南宮義受到了排擠。
否則南宮義好端端的,為何要突然致仕呢?
他對南宮義確實有一點感情,但最重要的是南宮義的致仕將會對他的太子之位產生巨大的影響!
他知道南宮義確實很有能力,卻又是一位死板、保守、甚至有些迂腐的學院派老夫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絕對的循規蹈矩。
在立儲這件事情上,他的態度向來是選嫡不選賢。
正如當初的劉佶一樣,劉佶的兄弟姐妹之中也並不是沒有比他更優秀的人,但隻因為劉佶是嫡長子,有著正統的身份,所以南宮義就一直扶持他,帶著他一路上披荊斬棘,當上了太子,並最終把他保上了皇位。
劉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若是由他來當皇帝的話,一定會比劉佶更稱職,所以劉赫心裏也一直不服,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
論能力的話,北涼王劉溫也比劉佶更稱職。
甚至在發展經濟這一方麵,安成王爺劉序也比劉佶更有辦法。
如今,劉鴻鵠又是嫡長子,而且他知道南宮義的立場,所以不管他在宮外是如何的紈絝,在南宮義麵前卻總是裝出一副乖寶寶的模樣,勤學好問,深得南宮義的喜愛。
可以想象,長此以往,他登上大寶之位隻是遲早的事。
但現在南宮義致仕了,風陽成了他的太傅,而且深得父皇的器重,誰知道風陽對於立儲這件事是持有什麼態度啊?是選嫡還是選賢啊?
結果還真被他猜中了,風陽在選擇儲君這件事情上,還真就是和南宮義相反的看法,堅定的認為選賢,不選嫡!
因為當皇帝不隻是這一個人的事,而是關乎著全天下的蒼生百姓的命運和福祉!
這是劉鴻鵠要針對風陽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他認為風陽隻是一介布衣出身,這樣的人,從小能受到多好的教育啊?
而他自己從小就在皇宮裏受到各位名師大儒的教導,可謂是文武全才。
誠然,他也承認風陽在詩詞歌賦這一方麵有著無人能及、無與倫比的天賦和能力。
但除此之外呢?論其他方麵的能力,他認為風陽肯定是趕不上自己的,首先武功就不如他。
治國可不僅僅隻是看皇帝的詩詞歌賦寫得怎麼樣的,更重要的是看很多其他的能力。
他認為風陽的學識和能力不足以讓他信服,因此他也絕不會承認風陽是自己的老師。
……
這次風陽從京城溜得極快,根本就沒給劉佶反應的時間。
當他溜出了京城之後,劉佶才想起來他還沒把太子帶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