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些人正好合用。
風陽點了點頭,又說道:“近期就麻煩劉兄辛苦一下,還要再成立一個新的工坊。”
“沒關係!如今現有的工坊早就已經理順了,完全步入了正軌,每天正常運轉就好了,有特殊事務我再處理一下即可。”
“我正閑得沒事幹,琢磨著該弄點什麼新產業呢,可我腦子不如你靈光,一直也沒想到合適的投資項目。”
劉平安現在是幹勁十足!
一聽說要上馬新項目了,頓時就兩眼放光!
他在朝陽村主持工作的這段日子,不僅讓他賺得盆滿缽滿,更重要的是,還讓他享受到了無上的榮光,受到了百姓們的尊敬和愛戴。
這種感覺實在太美妙、太讓人上癮了!
在風陽治下的三座城鎮,與別的地方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般帝王在主持百姓的生活時,他會讓下麵的人進行核算。
比如一家人,這一年下來,最起碼需要33兩銀子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那他就會想辦法讓你隻賺到30兩。
這就是讓百姓們“半死不活”的活著,既餓不死,又不會富裕,這樣就讓你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去琢磨別的事。
但同時又不至於餓死,所以也沒有被逼到造反的份上。
老百姓們覺得隻要自己再努力一點,日子肯定就會過得更好,於是也有了奔頭。
而帝王則是盡了最大的限度,去剝削和壓榨百姓,同時又達到了不讓百姓造反的平衡點。
這就是帝王權術之中的“欠三兩”這個說法的由來。
無論百姓們第二年如何努力,到最後,就會發現依然還是缺三兩。
另外,商人的生意經都是家傳的,從來不會外傳。
但就算有人肯慷慨無私的把自家的生意經寫成書,朝廷也不會允許你印刷和售賣的。
因為裏麵牽扯到很多隱秘,百姓們讀了之後就能看清很多東西,而且百姓們都去做生意了,誰來從事生產呢?
這是帝王們不想看到的事情。
但是,在風陽這裏就不一樣了!
他並不會對治下之民采取“欠三兩”的政策,而是實實在在的帶著人們增加收入,發家致富。
他也從不忌諱從商之道,甚至還光明正大的成立了商學院,幫助有意從商的人學習相關知識。
隻不過這商學院裏隻教育正兒八經的經商營銷,對於那些官商勾結之類的的糟粕卻是不會教的。
風陽雖然不是學習經濟學專業的,但“無商不富”的道理還是懂得。
商人在這個世界的社會地位很低,但卻可以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物資的流通。
風陽為了不讓這些人才流失,所有想要進入經濟學院就讀的人,都必須先和風雲商會簽訂一個契約。
將來畢業後,要先為風雲商會工作20年,然後才能跳槽。
有很多窮人家的孩子都很喜歡這樣,一是可以學到經商的知識,二是可以一畢業就進入風雲商會工作,直接解決了就業問題,還積累了經驗。
等到20年之後,他們拿風雲商會練手,積攢了大量的經驗,同時又攢下了一點積蓄,就可以自己出去做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