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誡子書(1 / 1)

誡子書

三國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譯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君子的行為操守,以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以節儉來培養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誌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學習必須安靜專一,才能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所成就。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年紀隨時光而疾速逝去了,意誌和時間一同消失了,像枯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

段落解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開篇作者即以“君子之行”這種高標準的道德來規範要求其子,並以此告誡: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養德,這是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礎。“靜以修身”強調寧靜專一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作用;“儉以養德”強調物質生活的低要求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關鍵性作用,提出了中心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指不為名利所動,能安貧樂道,守道不移。“寧靜”指心情安寧,內心澄淨。不受世俗的影響,淡泊寧靜中方能明確內心真實所想,才會堅定自己的誌向,進而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所以,“淡泊”“寧靜”是“明誌”的前提。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先正後反,論述“靜”與“學”“才”“誌”的關係。闡明有“誌”才可成學,而為學亦須“靜”;學習才能增長才幹,而成才務須學習。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從反麵入手,論述不“靜”的害處,勸勉兒子勤學勵誌,須從淡泊寧靜中提高自身修養,最忌“淫慢”“險躁”。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從反麵論述,告誡愛子,人生短促猶如白駒過隙,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否則悔之晚矣。

中心思想:

本文勸勉兒子勤學勵誌、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險躁”,在生活中勤儉節約並珍惜時間,字裏行間滲透著諸葛亮對兒子的殷切期望。

賞析

文章一開始就提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一觀點,接下來指出唯有寧靜專一,才能明確誌向,達到遠大目標;之後,先正後反,論述“靜”與“學”“才”“誌”的關係,核心是實現誌向的途徑——學。再之後,從反麵說明不“靜”,即“淫慢”和“險躁”的害處,彰顯“靜”的價值。最後從反麵論述,強調勤學刻苦,不能荒廢學業,暗含惜時之意。這樣,先立論,再闡發,又正反論證,邏輯嚴密,前後相承,言語雖短卻意蘊悠長。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語言清新雅致,說理平易近人,作者運用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使這封家書成為後世曆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並入選中國義務教育語文教材。

作品名稱

誡子書

作者

諸葛亮

創作年代

三國時期

作品出處

《諸葛亮集》

文學體裁

書信

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