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江陵(1 / 3)

老白很快便乘船來到了江陵,這還得感謝王孟韻在行李中給老白留的錢幣,隻不過接下來,就得省吃儉用的過了,畢竟從江陵到鄴城還有不小的一段距離。

江陵因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其名。戰國時期,秦國破楚國都城郢後,置江陵縣,江陵作為之地名,被曆代所沿用。三國時江陵為吳荊州治所,而後因之,州治所時常遷徙不定,但這並不影響江陵在荊州的地理位置。

萬裏長江,險在荊江。荊江成災的自然原因是河道的彎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荊江以北是古雲夢大澤範圍,以南是洞庭湖,地勢低窪,長江帶來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積了。為了抗禦洪水,桓溫、陳遵在永和元年時築堤以防荊江水患,圍墾雲夢大澤,名為“金堤”。

荊州原有三大重鎮,分別是:襄陽郡、江陵郡和武昌郡,建武元年,武昌郡劃屬江州。所以襄陽郡和江陵郡在荊州的地位愈發重要,此地處在東西南北的中心和要衝上,同時又是長江天塹的中流,為兵家必爭之地。

諸葛亮就曾說:“荊州北拒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也曾說過:“荊州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土民殿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老白來到江陵後,第一時間是想買一匹馬,這樣趕路方便一些,但是如今手上的盤纏不夠,身上的錢幣能否撐到鄴城還不一定,更別說買馬了。可是就這麼走到鄴城,時間定是趕不上的,於是他打算在此地逗留幾日,想想辦法。江陵作為州治,加上又是“雲台”的駐地,此次“飛花大典”,他們必會派人前往北境,就得想一下辦法,看如何才能和他們結伴而行。

老白在城內裏中街巷遊蕩著,看有沒有地方有賣羃䍦的,想買一頂用來遮蔽麵容以及身體,畢竟這兒是“雲台”的地界,要是被他們的人發現了,如今自己的傷勢還沒有完全好,又隻能任人宰割了。

城內的“裏市製”承自周代的“閭裏製”。

何為“閭裏”,閭,就是裏門的意思;城中管理,不止要在外圍築有完備的城牆,還要設門監管。而“裏”是城市最基本的單位,從田到土,為居民居住之所;裏不可以橫通,即裏之內隻能有直通的一條路,兩頭設門。

周代是居住的地方分為“國宅”和“閭裏”,國宅一般是環繞在王城前後或左右,供王公貴族和重臣居住的地方;而閭裏則是平民居住的地方。

比如春秋時期的齊國就規定了:“五家為軌,十軌為裏,每裏轄五十戶。”

而裏市製度是指在城市裏設置固定市場的製度,戰國時的秦國就已有這種製度。。

漢代時,漢長安城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東西兩側,其中有的甚至在城外。當時規定裏內設彈室,專門彈壓平民,每街設有亭長,便於監視。市內店鋪集中,排列整齊,專為商賈居住之地,且商賈按經營商品性質不同又劃分為隧或肆,故有“貨別隧分”的狀況。市內的物價,也由官吏統一管理。秦時有“直市”,其所以如此命名,取其“物無二價,故以直市為名”。

到了三國時期,類似洛陽等地,就已經形成了明確分區,道路正對城門,利用明確的中軸線,全城裏市完全對稱布局,十分整齊。

違法宵禁的罪名一般稱為“犯夜”,漢代時還曾發生過一件事情,梟雄曹操那時任洛陽北部尉,他上任之後,在官署門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就被曹操依律棒殺,可見宵禁的嚴格。

裏市分離的封閉格局是為了方便城內管理,自此製度實施後,一些江湖人士或當地惡霸逞能滋事也多在裏外發生,而裏內卻很少見,說明正是這種比較嚴格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將外來侵擾隔絕開來,有利於維護城內的治安與穩定。

老白到城內的時候,還未到宵禁的時候,城內道路,裏中街巷,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正當他逛得起勁之時,一個聲音傳來。

老白、老白!

老白四處張望,看到那人時,自己都呆了,是之前在穀園時認識的方諸。

老白看著眼前那名瘦弱的少年,驚詫道:方諸,你怎麼在這兒?

方諸笑著說道:我還想問呢,你怎麼在江陵?

老白連忙上前繼續問道:先不說我了,梁愁呢,你在穀園的時候,有見到他麼?

方諸搖了搖頭:上次和你一同見過他之後,他就再也沒回過穀園。

老白心裏想著:莫非梁愁真的和老梁一起到海上了,看來這次到鄴城,要順便前往東萊郡再打探一下,總不能就這麼銷聲匿跡了!

老白看著方諸再追問道:你…,一個人南下的?

方諸點了點頭:南來北往,我一個人從小到大已經走了許多次了。這回打算在江陵待一段時間,然後再去江左。

老白好奇問道:你是江陵人?

方諸解釋道:以前有個方士看我資質尚可,把我帶到江陵的一家佛寺,可是後來不知怎麼的,他便失蹤了,我算是在江陵長大的;至於哪裏人,我自己也不知道,隻知道從小在洛陽待過一段時間。

老白應聲:哦,那去江左幹嘛?

方諸繼續說道:江左,算是投靠別人!

老白點了點頭。

方諸接著問了老白一直沒回答的問題:我剛說了這麼多,你還沒回我,你怎麼在這兒呢?

老白笑著回道:逃難,到哪兒不都一樣嘛!

方諸點了點頭表示認同: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