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洛陽(1 / 3)

周代時,周公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後稱“洛陽”。漢代時,洛陽人口一度達百萬,可惜東漢末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焚洛陽宮廟及人家,繁華的洛陽城,遭到了徹底的破壞。後曹魏以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之後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永嘉之變後不久,晉國都城南移,在多次北伐中,晉國多次收複洛陽,現洛陽仍屬晉國地界,雖未將都城重新遷回洛陽,但改變不了洛陽作為天下要地的地位。

洛陽城南臨洛河、北靠邙山,城內仿自鄴城的設計,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其將宮城集中於城內中部以北,將官署、居民區置於城區南部,並於城南還設有國學、明堂、靈台等場所。

洛陽西北麵有三座小城,各有牆垣,連接為一整組建築,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城垣寬厚堅實,地勢險要,是洛陽的軍事要塞。其中“金墉城”就是這三座小城,穀水逕洛陽小城北,因阿舊城,憑結金墉,故向城也。結以為壘,號“洛陽壘”。

金墉城位於洛陽城西北處,略呈“目”字形,曹魏時,魏文帝曹丕曾在此興建百尺樓,隨後魏明帝曹叡將其擴建成軍事堡壘,此地在防衛上是全城的製高點,易守難攻,軍事作用非常明顯。

二人策馬在路上,路途中隻見累累白骨曝露於荒野之地,無人收埋,方圓百裏都沒有人煙。直至洛陽城外,才多了一絲生機。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正是此次行程的最好描述。

陸時和老白一路上都沒再說過話,陸時覺得老白的行事作風太過獨斷,而老白不以為然,他認為“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即君子可以被欺騙,但絕對不可以被愚弄,想來陸時還沒完全體會到這個意思。

當然了,二人也沒有資格評判他人。但如今天下大亂,百裏之地皆無食,殺幾個人變得好像就和家常便飯一樣簡單,這世道本不該如此的!

老白也放跑了兩人,為了所謂的江湖道義,但是如此,何嚐不是對枉死之人的不公。可是北境留下來的百姓,有多少人手上沒有染過鮮血,這是殺不完的,何況就連老白自己也,也談何指責他人呢…

隻是當初聽聞永和七年,中原的司隸、冀州、鄴州百姓相食,原本隻是以為是個傳聞而已,如今親眼所見,大為震撼!

路上風雨越來越大,二人從洛陽西麵“闔閭門”入城,到洛陽城後,又下起了大雪,此時天已經亮了,但是雲天處仍是顯得有些灰暗。

於是二人先下馬,在洛陽“闔閭門”附近找了一家客棧先休息一日,到時陸時再重新出發趕往“鄴城”,畢竟之後到了“鄴城”,就是燕國的地界了,總是沒那麼放心。

二人到客棧後,各開了一間房間,可惜一路上白骨累累,讓二人毫無睡意,於是二人分開在洛陽城逛了起來。

洛陽城采用南北向軸線和裏坊製等形態,東、西兩側周邊幾乎都是官署,其中西側是“闔閭門”,城門口附近便有“金市”,是百姓買賣東西的地方。

城內居中是“太極殿”,為宮城正殿,是自古以來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也是新皇登基、朝會和處理重大事件的場所,由正殿、東堂、西堂和四周的廊廡組成一個巨大的殿庭院落。

城北是 “金墉城”和“華林園”,此地地勢較低,但僅靠邙山,其中“金墉城”是軍事要地,“華林園”則是皇家宮苑,始建於曹魏時期.

城南通過洛水浮橋可以入城,東南側是居民區和部分別業,比如石崇所居的“金穀園”,在“白馬寺”附近。聽說此園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園內清溪縈回,水聲潺潺。周圍幾十裏內,樓榭亭閣,高低錯落,金穀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不止如此,石崇還用絹綢茶葉、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洋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的富麗堂皇,宛如宮殿。

【石崇此人聰明有才氣,但任俠而行為不檢點。任荊州刺史時竟搶劫遠行商客,取得巨額財物,以此致富,之後也因家財被砍於東市。】

從洛陽城東側的“建春門”出城,途徑石橋後不遠處,便有“馬市”

洛陽城還采用“城郭製”,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城郭之製即\"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同時還有城東、城西的兩條的“陽渠”和護城河,來解決洛陽的供水問題,以及作為防衛洛陽的一道屏障。

“陽渠”是漢代始建的運河,曹魏時在穀水上建壩,稱“千金”,壩上遊開五龍渠,由五條渠道向洛陽城區和郊區供水,又稱“千金渠”。晉時改建,加高“千金”的高度,並增加一條泄洪渠道。水入護城河並有三條引水渠進入城內,支分回轉,遍布全城,形成一個水脈暢通的水網。其中東護城河是航運的終點,建太倉等倉庫,接納全國各地由水運運來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