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漳河北岸修築了一座城,因顓頊的外孫大業始居於此,遂將新城取名為“鄴”。
鄴城,呈日字形,東西七裏,南北五裏,外城共設七個門,其中南麵三個城門分別為廣陽門、永陽門和鳳陽門,北麵兩個城門分別是廣德門和廄門,東西各一個城門,分別是建春門和金明門。
鄴城內有一條連接“建春門”和“金明門”的東西大街將鄴城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部中央為宮殿區,西為禁苑“銅雀苑”。
鄴城之西北處有“三台”,皆因城為基,為城中最有名的地方。
漢末曹操在銅雀園的西側城牆上修築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其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為當時曹操與文人騷客宴飲賦詩,與姬妾宮女歌舞歡樂之所,也是兵家戰略要地。
鄴城也因北臨漳河而得名,別名“臨漳”。
曹魏時期,在鄴城西郊築漳渠堰攔蓄漳水,開渠引入城中。渠水在銅雀台附近穿越城進入內苑,橫貫全宮後,向東流入戚裏。在宮的中部,渠水又分支南流,穿過南止車門附近宮牆,分流到東西門間大道的南北兩側,平行向東,再分出支渠流到各南北向大道和裏坊間小街,形成全城的水渠網,為鄴城主要的用水來源。
水渠在穿過東麵城牆後,注入護城河中,這條水渠被稱為“長明溝”。
如今“鄴城”是燕國的都城。
燕國,為鮮卑慕容氏所建。當時東晉偏安一隅,有意拉攏各地異族,將其鮮卑慕容氏的首領封為燕王。
現任燕國皇帝是慕容儁,算得上是一位精明強幹、文才武略的霸主。
他在永和四年時,承襲燕王位;永和六年時,帶兵進取中原,攻取並遷都薊城;永和八年時,滅亡冉魏,占領趙國統治的關東地區,同年即皇帝位,年號元璽,設百官,遷都“鄴城”。
慕容儁在擴張領土的戰爭中屢次獲勝,使得他的野心極度膨脹,如今意欲興兵百萬,南下攻晉。可窮兵黷武下,也使得境內百姓凋敝,盜賊興起。
在洛陽待了一晚之後,陸時、老白和蕭絮一行人一同上路,準備前往鄴城參加鏡花樓的“飛花大典”。
“古者,三百步為裏”。 從洛陽到鄴城大概六百裏的行程,走路的話,大概需要走十幾萬步,日夜兼程也需要幾天時間。但是騎上快馬,幾個時辰便可以到達鄴城。加上眾人是便裝出行,蕭絮帶的人馬又不多,所以出入邊境也比較簡單。
越過邊境之後,眾人順利進入燕國境地。
蕭絮來時做了功課,進鄴城後,不時給二人講解著洛陽和鄴城的曆史。
曹魏五都:長安、譙、許昌、鄴、洛陽 ,其中譙是曹操的故鄉。
曹魏時,洛陽城的重建仿自鄴城的設計。鄴城東西約七裏、南北約五裏,相較於洛陽城要小一些,但其布局北部是宮殿和官署、南部是民居和市場。
當今的洛陽在漢末的廢墟上重建的,保留了原先的十二城門、二十四街等設計,其中引城西北的穀水環城而修的護城河也沿用於漢代。因洛陽南北約九裏、東西約六裏,所以也被稱為“九六城”。
鄴城、洛陽分別為關東、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兩座城池息息相關,極其重要。
可惜如今戰爭頻繁,“鄴城三台”殘破。聽聞當年三台中“冰井台”,內有冰室,室中有深達十五丈的井,分別貯藏冰、石炭、粟、鹽等。台的鄰近還建有貯武器財物的白藏庫和國家馬廄乘黃廄。
左思的《魏都賦》也曾描繪銅雀園的景象:園內有芙蓉池、蔬圃、水石激蕩的石瀨、水中青草依依的小洲、還有臨水的高堂和閣道相間的高軒敞殿等遊賞建築。
眾人行到鄴城南部的一家客棧,先住了下來。由於離“飛花慶典”還有幾日,所以幾人決定先將城內道路摸透,好做防備,之後蕭絮於晚間邀老白、陸時二人會麵,商討“飛花大典”的要事。
客棧一處屋子開著,是蕭絮的住處。老白和陸時豪不避諱的便走進屋內,畢竟身在江湖,又處異鄉,也沒法太過講究
蕭絮坐在屋內對著屋內另一名護衛使了個眼色,那人立馬把屋門關緊。
蕭絮起身輕聲說道:兩位少俠,坐下吧,談一談“飛花大典”的事情。
陸時、老白紛紛坐下,想聽聽蕭絮對這個“飛花大典”有什麼見解。
鄴城,燕國都城,鏡花樓將“飛花大典”選在此地,會不會和燕國有關?蕭絮率先開口。
看著陸時和老白二人都沒搭話,她有些生氣,又急著說道:誒,讓你們二人陪我來這鄴城,一路上好吃好住的,可不能半點力都不出啊!
陸時開口對著老白問道:你湊什麼熱鬧,跟著我們來這鄴城幹嘛?
老白笑了笑:陸少俠這一路都能忍住不說話,怎麼到了鄴城,反而不淡定了!
陸時默然。
蕭絮看著二人不對付的樣子,連忙說道:好了,既然事情已經解決了,那麼就已經過去了?
陸時瞬間開口直言道:什麼叫過去了,他濫殺無辜,就一兩句話就搪塞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