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議立新君(1 / 2)

秋收之後,鄴城還是一如既往的熱鬧,以高順的眼光看來,華北平原當然是好地方,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又便利,加上近十年大型戰亂並無多少,就算高順取冀州,也隻是在清河遇到袁紹的抵抗,所以河北之地,已經徹底恢複生機,雖不能說人人富有,但安居樂業卻毫不誇張!

鄴城府邸書房內的虎皮沙發上,再次坐滿了高順屬下的智囊,不過這一次氣氛卻稍微有些沉悶,高順從西涼戰捷歸來,舉行了短短半日的慶功宴,當晚便召集荀彧等人議事!

燭光搖曳,夜風在窗外吹動樹葉,不時嘩啦啦響過,紫檀案幾上的茶水已涼,在座的數人卻都各自沉思,半晌也沒人動一下!

高順直起了腰,對眾人言道:“此番召集諸位議事,便是想集思廣議,今日之事,出門之後不必再提,無關皇室,無關對錯,隻為天下百姓計!”

在場的有荀彧、荀攸、郭嘉、田豐、徐庶、法正和沮授,都是可信之人,唐姬的消息的確讓人有些始料未及,更意外的是,劉辯居然有後,皇帝的長子長孫,要在和平年代,可是太子之位,將來要繼任大統之人!

董卓廢長立幼,遭到大多數人反對,不過董卓比較直接,直接一強硬手段鎮壓,事隔多年,大家也默認了這個事實,而劉辯死後,皇室便隻剩下了劉協一人,不承認也隻能承認了,但劉辯之後的出現,又讓人想起來到董卓當年的專權和殘暴!

法正當先開口:“策立嫡長,乃是祖訓,董卓暴而無行,百官迫於淫威遵從,廢除弘農王,然其奉先皇詔命繼承大統,其子實為太子,自當順天命而執掌乾坤,董卓乃是****,其所為之事,本當消弭,方能慰先皇之靈!”

荀攸言道:“孝直所言,甚有道理,今百官黎民遵奉陛下,隻因先皇再無血脈,僅有一人而已,然先皇長孫尚存,自當奉天命而繼大統,主公又有玉璽在手,此豈非天意也?”

“屬下以為此舉不妥,天下分崩,諸侯各立,陛下雖無威行,卻已得萬民心,若貿然改命,宛若朝令夕改,有損國威,恐人心不穩,異族騷動,為鄰邦所恥笑,若有人將主公比作董賊,豈非弄巧成拙?”

沮授雖然是最新加入高順智囊團的,但他耿直的性格卻絲毫無變,縱然是法正和荀攸二人的意見,但沮授還是敢於反對,他對漢室的忠心不用懷疑,而且天子之選,乃國之大事,既然選定,若隨便一個人便能任意廢黜,的確有損一國之威!

高順心中也是一陣凜然,雖然他可以采用各種手段,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但劉備必然是要反對的,漢獻帝是現在大漢的旗幟,要突然放倒,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如果劉備再和孫權聯合,一番職責,高順就算不能成為董賊,也會成為另一個曹操的翻版!

田豐和郭嘉最早跟隨高順,田豐的心性早已與曆史上有些不同了,是絕對忠於高順,而不是忠於漢室,而郭嘉就更不用說了,就算高順說要稱王稱霸,郭嘉也會全力支持,所以現在意見有了分歧,大家都看向了荀彧,等著他的意見!

荀彧自從高順說出唐姬之事後,便沉默不語,表麵上看他神色平靜,似乎並不意外,但高順知道,這樣意外的出現對荀彧這種重視正統,又一心匡扶漢室的人來說,有怎樣的衝擊,他必須要在這樣的抉擇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荀攸和沮授二人的意見實際上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見,這是兩種分歧,卻各有道理,但是從己方利益角度來講,當然是設法另立新君,高順又有玉璽在手,蔡邕、黃琬都在晉陽,隻要再有荀家的支持,以及冀州、中原等士族的配合,成立一個新的王朝並不難!

但問題是這幾年全天下都承認了獻帝的身份,就連高順,每當任命升免州郡官員,都要向朝廷回報,出爾反爾,於己不利,所以高順需要的隻是一個兩全方案,而荀彧等人需要的卻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也就是自己的世界觀!

沉默之中,荀彧緩緩開口:“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既然當今執掌乾坤,便是天意,弘農王雖有嗣在民間,然國之大運,豈能輕易逆改?主公此舉,恐被後人詬病,同為漢室之後,若另立新君,則將當今陛下置於何地?”

無論荀彧做出何種選擇,高順都不會意外,荀彧眼前的意見,便是最穩妥的,乃是真正從大局考慮,並無絲毫私心,既然弘農王之後已經被人遺忘,又何必讓他再出現,而讓另一支皇脈遭受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