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寶寶一日日長大,女工們細心照料,每日喂新鮮的桑葉,處理蠶沙。
因為在海邊,還要適當的放生石灰防潮。
遇到下雨天,淋濕的桑葉需要曬幹後喂食。
期間有想養蠶的村民來參觀學習,幫忙幹活。
女工們都很耐心,詳細告訴步驟,注意事項。
許司南全程參與,雖是老板,但是具體情況也要了解。
半個月後,何燕和女工們背著竹筐回來,裏麵裝著很多棉愧、桑條等。
“這是做什麼用的?”許司南好奇問道。
何燕領著女工天不亮就出門了,就是為了采這些?
何燕笑著放下竹筐,輕輕托起一隻蠶寶寶:“許姑娘,您仔細看。”
隻見蠶寶寶已經長大了,白白胖胖的,頭高高揚起,前足似乎想攀上什麼。
“蠶寶寶要吐絲了?”許司南興奮道。
“沒錯”何燕解釋道:“蠶寶寶在找支撐點呢,需要給它們做個‘窩’,叫蠶蔟。”
女工們馬上忙碌起來,將棉愧、桑條去皮修剪成長長的細支。
何燕的丈夫李盛,是個皮膚黝黑的中年男子,拿來很多細木條做的長方形“框框”。
木框上有均勻分布的凹槽,女工們將細支橫豎交替,分層放入每個凹槽裏,形成一個個小網格。
每個網格放入一隻蠶寶寶,蠶寶寶扭動著身體,找到攀附物,開始賣力吐絲。
許司南欣慰的看著蠶寶寶,養了這麼久,終於有產出了。
村民們也很高興,蠶寶寶吃的是他們采的桑葉,又全程見證了養殖過程,心中升起成就感。
何燕端來火盆,放到屋子正中。
“何娘子你冷嗎?”有村民問道。
“你傻呀,都立夏了,怎麼會冷?”另一個村民懟他。
看著眾人好奇的眼神,何燕解釋道:“有火烘著,吐出的絲幹的快,這樣織成的衣服,洗百次,絲質仍然完好。”
眾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學到了”有的村民趕快拿出小本本記下來。
“還是何娘子有經驗。”有人誇讚道。
許司南暗自慶幸,招到有經驗的工人真好。
三日後,蠶蔟上每一個小網格上都有一個橢圓形的白胖蠶繭。
許司南放眼望去,滿屋子都是白色的蠶繭,莫名有種收獲的幸福感。
“這就是蠶繭嗎?”
許牽星好奇的拿起一顆,軟乎乎的,觸感很好,怪不得能織成名貴的絲綢。
“養蠶收獲好快呀!”有村民感歎道,才半個多月就能得到這麼多蠶繭。
“是呀,種莊稼還要一年半載的。”另一個村民欣喜道,地裏幹旱莊稼半死不活的,幸好能養蠶。
“也比打漁強”打漁有風險,而且現在越來越難打到大魚了。
“幸好後山有泉水,桑樹才長得這樣好,這是咱們村的福氣呢。”
許司南說道,她很高興這麼快順利獲得蠶繭。
眾人紛紛讚同,感歎天無絕人之路,以前不起眼的桑樹,起來這麼大的作用。
“我要在後山建廟!”許司南朗聲道,山頂有一塊平地,很適合建造廟宇。
眾人一愣,好奇問道:“什麼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