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四年十月初八,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照耀大地的時候,劉長安、鄭嫣然、筱筱和張瀾這四位就已經來到了皇城。今天,是劉長安行冠禮的時間,這對於眾人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日子。
早晨的皇城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這天早朝過後,李世民、李淵、長孫皇後、李承乾等人移步至宗廟。
李世民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親自主持李承乾、劉長安的冠禮。
按照禮製來說,他劉長安並不符合來宗廟行冠禮的條件、因為他本身不姓李也不是皇族。
但是在李世民的堅持下,劉長安依舊在宗廟完成了冠禮。
所謂的冠禮,是漢族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屬於成年禮的一種。它象征著男子從青少年階段過渡到成年階段,具備了成年人的能力和責任。
在古代華夏,冠禮被視為成年的標誌,意味著男子可以開始自己的婚姻生活,並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禮記》中記載:“冠者禮之始也。”
在冠禮的過程中,加冠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這個任務通常由家族的長者或尊敬的長輩負責,他們會為男子戴上一頂象征成年和責任的帽子。而今天負責這個任務的就是李淵,這位大唐的太上皇。
加冠儀式共分為三次,每一次都象征著不同的寓意和期望。
第一次的加冠,是戴上緇布冠。這種冠是用黑麻布製成的,象征著質樸和尊重曆史。目的是為了提醒冠者,要始終保持“尚質重古”的原則,不忘初心,堅守本真。
第二次加冠,是戴上皮弁冠。是為了提醒冠者,應該秉持“行三王之德”,即以古代的賢王為榜樣,勤政恤民,關心民生,為民謀福祉。
第三次加冠,是戴上爵弁冠。爵弁冠又被稱為雀弁冠,對於劉長安和李承乾它就相當於冕。爵弁冠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冠者,應該敬畏神明,敬事神明,為國家的前途和民眾的生活著想。
冠禮完成之後,李承乾得字高明。
劉長安的字長安。
在所有的儀式進行完畢後,眾人離開宗廟。
李世民在含香殿為眾人準備了酒宴,席間李世民笑盈盈的看著劉長安問道:“長安,現在你已經行完冠禮!是不是從明天開始正式開始點卯?”
劉長安麵對李世民的疑問,毫不猶豫地說道:“點卯嗎?可以!但是陛下,長安覺得這個點卯好像沒有必要在禦史台一直坐班下去吧?”
“之前我就說過,要是讓我一直在禦史台坐班。就完全失去了我進入朝堂的意義,長安更願意在民間多走走。長安更改願意,變成陛下的眼睛、遊走在各地。替陛下去看看,各地到底有沒有正確執行朝堂的各種製度。”
“陛下賦予我禦史中丞的重任,我深感榮幸。對於這個職位,我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期待。我希望在禦史台的工作中,能夠按照我自己的理念和想法,進行一係列的改革。”
李世民饒有興趣地看著劉長安,笑盈盈地說道:“改革?你小子不會將朕的禦史台給改沒了吧?”
劉長安站起來,他的雙眼直視著李世民和李淵。
劉長安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後開始了他的發言。
劉長安用堅定而恭敬的語氣說道:“陛下,根據我的觀察和理解,我認為大唐的禦史製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朝廷的公正和公平,但是其機構過於繁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效率。”
稍微作停頓,劉長安繼續說道:“在中書省和尚書省中,都有類似的機構存在。這些機構雖然各自有其特定的職責,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它們之間的職能重疊和衝突卻無法避免。”
劉長安再次停頓,然後繼續說道:“長安認為,這些重複的機構完全可以合並。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機構的臃腫,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避免因為機構重疊而產生的諸多不利。”
“在合並之後的禦史台,其職能並未發生任何改變。相反,這種整合可以給朝堂騰出更多的空間。長安方麵認為,這些空出來的職位更加適合那些有學識的人進入朝堂。這樣一來,朝堂的官員結構將更加合理,有利於國家的治理和發展。”
劉長安說完之後,李世民則笑盈盈地說道:“好!你小子就大刀闊斧地去弄吧!朕還是真的想看看,你小子到底能夠搗鼓出來什麼樣的新跡象!”
李淵微眯著眼睛,他轉頭看向張瀾,笑盈盈的說道:“長安,你小子現在已經行過冠禮。按照禮製,你小子現在已經可以成親了。但是老頭子我想著,將麗質和嫣然再留一留!”
“老頭子之前可是聽你小子之前說過無數次,女子成親最少也要到16吧?現在你15歲,嫣然13、麗質10,距離成親的時間還有那麼幾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