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堂所在的住處是議事堂旁邊的三間木屋,此刻他正望著窗外山坡上的燈火愣愣出神。這些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建設這座山寨上。因為住在這裏的人,都是他收留的戰死明軍的遺孤和遺孀。當年薩爾滸大戰,大明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戰後大明與後金攻守換位。無數同袍的家人轉眼間成了孤兒寡母,朝廷下發的為數不多的撫恤金也被閹黨和文官們層層盤剝。雖然已經落草為寇,但是看著一個個同袍兄弟的妻兒餓死凍斃於荒野,楊少堂心如刀割。於是在安明寨穩定下來之後,他就派人四處尋找戰死明軍的遺孀和遺孤。幾年下來,安明寨已經發展成一個數千人的大型山寨。在這茫茫的大山裏,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也沒有人在乎他們的存在。
楊少堂之前在李永芳軍中是一個夜不收的把總,七品武官,手下夜不收四百多人。目前還剩下217名兄弟。楊少堂對手下管束極其嚴格,他們平時打劫隻鎖定與後金交易的大明商人,或者是仗著自己弓馬嫻熟,對周圍的其它土匪進行黑吃黑形式的掠奪,從不到百姓的村子裏打家劫舍,也從不擾民。再加上這些年大明朝內憂外患,官府也顧不上他們這些人,倒是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
安明寨三麵環山,北麵是隘口,南麵山坡是議事大廳和楊少堂及其手下等人居住的房子。西麵的山坡上住的是帶著孩子的明軍烈士遺孀,這些人有的是一個人有的帶著孩子,如果沒有安明寨沒有楊少堂,她們的下場可能會非常淒慘。她們有的嫁給了楊少堂手下的兄弟,也有的獨自扶養孩子為亡夫守節。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居住和生活。楊少堂把所有烈士遺孀統一編為健婦營,健婦營共有七百多人,都是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的婦女,她們平時從事山寨裏一些瑣碎事務,也負責照顧孩兒營的日常生活。東麵山坡上的則是一些連母親都沒有的烈士遺孤,他們的父親有的戰死在渾河,有的戰死在沈陽,鮮血遍布遼東各地。母親也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人世,如果不是楊少堂收留可他們,這些孩子隻有死路一條。山寨裏所有的男孩子都被楊少堂編為孩兒營全部住在東坡,孩兒營每十個孩子住一間木屋。安明寨的所有木屋都是把圓木從中間劈成兩半,橫著釘在木框一樣的龍骨牆上釘成空心牆,再用黃泥和著碎石填充夾層,外麵再釘一層木板,房頂起脊鋪上稻草抹上黃泥再鋪上油紙防水然後後蓋上木板,這樣的房子即堅固又保溫。
而山腳下還有一片田地。這片田地不小,都是安明寨的眾人一點一點開荒出來的。種的是一些小麥粟米和水稻,一畝地的產量不高,但是養活安明寨的眾人也足夠了。另外還圈了幾塊菜園,栽植一些蔬菜瓜果,日常維持著寨內的生計。至於其它人則負責打獵、巡邏。
此時,在孩兒營的一間木屋裏,那個叫燕震的男孩,正在給另外幾個孩子講著班定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