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計算機基礎(1 / 2)

1.1信息與技術

1.1.1信息與數據

1.概念:

信息是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質和事物的屬性。

數據:是指存儲在某種媒體上可以加以鑒別的符號資料。

2.信息與數據的區別與聯係:

信息的符號化是數據.

數據是信息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信息的載體,而信息是對數據進行加工得到的結果。

信息是具體的物理形式抽象出來的邏輯意義,而數據是信息的物理表示。

1.1.2信息技術

概念:信息技術是指人們獲取、存儲、傳遞、處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相關技術。

1.1.3信息社會

概念: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上主要的國家開始建設高速度、大容量、多媒體的信息傳輸幹線,稱為“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已經建設了以光纜作為信息傳輸的主幹線,采用支線光纖和多媒體終端,用交互方式傳輸數據、電視、語音和圖像等多種形式信息的數萬兆比特的高速數據網。

1.1.4“計算機文化”的內涵

1.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現象。 所謂文化,即人類行為的社會化,是人類創造功能和創造成果的最高和最普遍的社會形式。

文化的核心是:觀念和價值

2.“計算機文化”

計算機文化產生的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

所謂計算機文化就是以計算機為核心,集網絡文化、信息文化、多媒體文化為一體,並對社會生活和人類行為產生廣泛、深遠影響的新型文化。

計算機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四個裏程碑之一(前三個分別為:語言的產生、文字的使用與印刷術的發明)。

計算機文化的真正內涵是:具有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

1.2計算機技術概論

1.2.1計算機的起源與發展

1.計算機的奠基人

電子計算機的奠基人是英國科學家艾蘭·圖靈和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

艾蘭·圖靈:提出可計算性理論,圖靈機,人工智能之父。

馮·諾依曼:首次提出存儲程序概念,確立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結構

2.計算機的起源

ENIAC(埃尼亞克):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

於_1946年2月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式投入運行。

采用十進製運算

第一台電腦的誕生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開辟了信息時代,把人類社會推向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新紀元。

3.計算機的發展

計算機更新換代的標誌是電子器件(物理器件)。

第一代 元件:電子管

應用:科學計算

第二代 元件:晶體管

應用:數據處理

第三代 元件: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應用:各個領域

第四代 元件: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應用:網絡時代

1.2.2計算機的特點及分類

1.計算機的特點

運算速度快

計算精度高

存儲容量大

具有邏輯判斷能力

工作自動化

通用性強

2.計算機的分類

根據處理的對象:模擬計算機,數字計算機,混合計算機

根據用途:通用計算機和專用計算機。

根據規模:巨型機,大型機,小型機,微型機,工作站

(1)巨型機:又稱超級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快、存儲容量大、造價高,主要用於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尖端科技領域。

(2)微型機:簡稱微機,或個人計算機。產生時間1971年微機發展的標誌: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