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和張遼的到來,可真是把王旭給樂壞了。當然,所有的喜悅都壓在了心裏,表麵上還是很沉穩。作為統帥,當著眾人的麵,怎能表露出情緒來?微笑著勉勵兩人一番,任命為帳前將,隨侍在左右後,便下令眾將各回本位,大軍起行。
而隨著之後的閑談,王旭也終於了解到此事的前因後果,內心頗受震動。
原來,高順與徐晃並沒有通過信。當年王旭被抓,眾人散去之時,他們就已經定下承諾。徐晃雖然不得不回家娶妻,完成父母之命,但等王旭需要的時候,也會出山追隨。
如今王旭興起義兵,廣招豪傑,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高順堅信徐晃定然會來,不會忘記當年的承諾。所以,這才直到最後也希望能拖延三天,並且,還是這麼多年來,唯一一次對王旭提出請求。
而徐晃也沒有辜負當年的情誼,雖然最後才趕來,但也是事出有因。
他當年回家之後,娶了雲姬,生了個兒子,總算完成了父母之命。但心裏卻沒有忘記當年的恩情,始終堅信王旭有一天會再次崛起。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不能像高順那樣忠誠侍奉,所以便趁著在家鄉做縣吏的機會,廣交豪傑,希望能給王旭物色到出類拔萃的人才,作為補償。
可惜,朋友倒是交了不少,但滿意的沒有幾個。因為他知道王旭眼光很高,所以挑得也是極為慎重。直到有一次去雁門郡公幹,結識了同樣身為縣吏的青年俊傑——張遼。
當時張遼雖然年輕,還不滿20歲,但已是文武雙全,略有薄名。兩人切磋交談之後,惺惺相惜,自此結為了知交好友。後來,隨著感情愈深,徐晃更是說服張遼,讓其與他一起等待時機,追隨王旭建功立業。
張遼早已聽說過王旭的才德名望,再加上有好友勸說作保,所以也是點頭答應。辭去官職,舉家遷到了徐晃老家,等待徐晃所說的時機。為此,還曾拒絕過已故並州刺史丁原的盛邀。
而隨著皇帝死,董卓入京,天下大亂之際,兩人也是漸感時機成熟。等聽聞王旭起兵討董之後,便再無猶豫,當即收拾細軟,帶著家人南遷投奔。
可惜,時下河東郡南部有白波賊肆虐,便隻能往東,繞道走並州上黨郡。隨後為避黑山群賊,又輾轉往南,繞過黑山,從南邊的河內郡東行,直至冀州魏郡後,才能帶著家人渡過黃河,途經兗州、荊北,南下零陵。
可世事弄人,等來到零陵郡之後,因為荊南這邊多丘陵山脈,兩人路線也不熟,所以又在泉陵北邊的分岔口走錯了路,繞到了泉陵西南邊。直到抵達洮陽縣境內,尋到村落詢問之後,這才趕忙沿著村民所指引的小路,回身奔赴泉陵。
今晨,好不容易趕到泉陵南城外,還來不及高興,卻又聽聞百姓談論起王旭帶兵出征的事兒。刹那間,臉色一變,也顧不得許多,讓家人帶著錢財先去尋找客棧安頓。他和張遼二人則是拿著自己的兵器,快馬追來。
這麼拖家帶口,輾轉數千裏南下,途中還要躲避盜賊,其中辛苦可想而知。眾將在聽聞這些之後,雖然彼此不熟,但也不由升起一抹敬意,對徐晃張遼二人好感大增。
王旭更是感動不已,望著徐晃和張遼,久久都說不出話來。想到二人的家眷還沒能安置,當即便派出一名傳令兵,火速趕回泉陵,讓郭嘉務必尋到兩人家眷,妥善安頓……
軍中陡添這兩員虎將,王旭真是說不出的開心,路途中竭力幫助二人融入,加深將領間的了解。
隻是,在經過劉表地盤的時候,倒是耽誤了一些時間。那劉表似乎頗為顧及,擔心他有可能會假借討董之機,突然奪其城池。但他又不敢阻攔王旭的大軍,畢竟王旭是以討董為旗號,如果阻攔,必然遭到天下諸侯的厭惡。不但威望掃地,更會遭到天下人的責罵和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