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詭異的戰局(1 / 3)

漢中和武陵相繼告急,荊州將士頻頻出動,連襄陽百姓都已有所耳聞,隻是無人有擔憂之色,坊間談論,無不認為將軍府必然能擊敗敵寇,平定叛亂,甚至還有人說這是在為將軍府送戰功。

可惜他們不知道,此刻的王旭已是焦頭爛額!

趙雲馳援漢中,形勢並不樂觀!

本來吳蘭、雷銅等益州將軍也不足為懼。趙雲率領青龍騎士,彙合留守漢中郡府的一萬精悍步卒後,出兵定軍山一帶相拒,連戰兩陣皆勝,益州軍士又害怕趙雲,那吳蘭、雷銅更是極為忌憚他,所以局麵很快被控製住。

可不過幾天時間,形勢卻陡然逆轉,益州軍士行動變得神出鬼沒,不再正麵交鋒,迫使兵力不占優勢的趙雲不得不謹慎以對。

隨後更巧施誘敵之計,於定軍山一險要隘口伏擊,還好趙雲當時有所警惕,隻帶了少數精銳前部追擊,待發現不對,果斷恃勇突圍。

後邊的周智反應也快,隨之率部接應,這才免去一場大禍。

敵軍前後行動判若兩支軍隊,趙雲等將驚異,不敢再妄動,小心應對。

隨後,經過多方打探,加上諜影這邊配合幫助,費了好大力氣,犧牲不少細作暗探,才僥幸得知,那並非出自吳蘭、雷銅二將之策,乃是出自其隨行的一個小小後勤掾吏。

早前,此人便多次主動諫言,但雷銅、吳蘭二人並未采納,結果連敗兩陣。

隨後兩人猛然驚覺,戰事結果竟全被那小吏料中,這才虛心請教,從而使得戰局逆轉。其神奇的名聲也很快在兵士間傳開,讓荊州這邊探知。

此人的名字報到襄陽的時候,王旭當場滿臉苦色,好半天都沒有言語。

密報上工工整整寫著那人的簡單資料:“法正,自孝直,據傳本乃司隸扶風郡人,因避司隸亂禍,南奔益州,效力益州刺史府兵曹,為一小吏,此次碰巧作為後勤人員隨軍出征,其餘信息暫未探知!”

這法正可不是一般人,才能卓著,曆史上是蜀漢的股肱之臣,善奇謀、能治政,行軍打仗、出謀劃策一樣都不含糊,被劉備視為左膀右臂,諸葛亮也對其非常欣賞和敬重,每逢遇到難事,常谘詢其意見,史載號稱劉備的謀主。

可惜此人早死,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第二年,病逝!

死後,劉備痛哭數日,雖然劉備本身就挺愛哭,但接連幾天都流淚,可見還是真的很傷心,隨後追諡為翼侯,同時也是劉備在位時期,蜀漢唯一一位有諡號的臣屬,《三國誌》上與龐統並列立傳。

後來關羽死,劉備為雪恨起兵伐吳,連諸葛亮勸誡都不聽,導致陸遜火燒連營,蜀漢主力滅之大半。那時諸葛亮曾慨然感歎:法孝直若在,則能製止主上不東征;就算東行,有孝直在側,也必不會傾危矣。

若說法正唯一的缺點,那就是有仇必報,公報私仇也不在話下。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倒是個性情中人,有仇報仇,有恩報恩!至少他能顧全大局,把握時事,與群臣關係都不錯,也能與不同意見的人和睦相處,溝通協調,總的來說,是良臣。

此等人物,王旭自然記憶深刻,得知漢中戰局始末,已是手拿密報,苦笑著喋喋自語:“碰巧,碰巧,為什麼要碰巧隨軍出征?”

隨行的沮授、徐庶、陳登不明所以,頓時麵麵相覷。

“哎!這天下俊傑太多,也不是什麼好事!雖然隻是一個小吏,卻也壞我大局!”王旭歎息一聲,隨之將密報遞給了沮授等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