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兩軍鏖戰(1 / 2)

趙雲突破長江,兵臨龍透關,若從戰局上看,並非多大戰果,但對於心理層麵的意義卻非同尋常。

江邊的淺灘壁壘或許並非那麼重要,但卻是益州第一道引以為險阻的屏障,如果江邊壁壘能堅守一個月,或者更久,那麼就證明憑借險要地勢對抗荊州軍是有效的,必然大大鼓舞益州軍心,同時打擊荊州軍無往不破的氣勢。

在益州將士普遍畏懼荊州軍的前提下,這是唯一的心理優勢,若這個優勢也失去,那後果不言而喻,連自己都認為會輸的軍隊,自然不可能打贏戰爭。

這個小小的影響,就彷如新鮮的米飯中放入了一小塊腐爛臭肉,雖然暫時看不出什麼來,但卻在加速整碗米飯的變質,而這種變質的源頭,便是從曾與荊州軍交過手的老兵中爆發。

當初江州的老兵,兩度北伐漢中的老兵,是發自內心有陰影,隨著淺灘壁壘失守,荊州打至龍透關的消息傳出,他們再次回憶起了曾經的恐懼。

特別是如今的益州,沒有一員大將敢帶兵正麵迎敵,更是讓他們惶然不安,而情緒的傳染速度向來最直接,短短幾天內就開始迅速蔓延。

不僅僅是江陽守兵出現問題,墊江那邊的部隊同樣出現士兵怯陣的情況。

好在益州的主要將領們,早就預料到會有這種問題,很快便挑選親信士卒,組成督戰隊,禁止兵士私下談論,禁止兵士有怯陣的任何行為,甚至禁止談論荊州軍。

如此嚴密的管製,雖然壓下了躁動的情緒,但治標不治本,除了讓士兵更壓抑,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說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勝上幾場,可惜這個道理益州謀臣武將都知道,卻都做不到,連小規模的試探性交鋒,他們都是一敗塗地。

墊江那邊,幾度有不信邪的年輕激進將領出營挑戰,可這對於正一籌莫展的張遼、高順、黃忠、徐盛、韓猛等將來說,那就是送上來的菜,不管大小,先吃了再說。

若是叫陣單挑,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將,根本沒有能在張遼手中走上二十合的,甚至絕大多數都是三五幾招了事,讓他們這些人都不怎麼提得起興趣,最後幹脆讓軍中二三流將領上陣。

更重要的是,當益州軍回避將領間這種對決,而讓少部士卒進行試探性攻擊時,麵臨的同樣是敗。

荊州與益州大大小小的戰爭,也不是一次兩次,彼此大將都已經熟悉,所以裝也裝不出來,張遼等將幹脆就悍勇到底,根本不給那邊任何振奮軍心的機會,小規模的試探性交鋒,上陣的全是各自所率特殊兵種。

幾場交鋒,益州場場慘敗。

荊州墊江附近總計五座大營,加上重要的兩個糧食屯據點,以及數個戰略要地,總計十多個可爭之處,但無論打那個,戰鬥力上就差了好大一截,使得益州處處碰壁。

他們如今是兵力不占優勢,戰鬥力不占優勢,將領不占優勢,物資不占優勢,就連文臣武將的戰略戰術經驗也不占優勢,除了憑借優越的地勢堅守,還真想不出能怎麼扭轉局麵。

益州的主要將領們當然心知肚明,多次嚐試後,最後一點僥幸心理也被打消,再不派人出戰,隻是堅守各處險要和三座大營,時時刻刻小心防備,隻求自己不犯錯,讓荊州無力寸進。

這種戰爭是最難打的,當對方打定主意堅守,正麵打消耗戰,那就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雖然早就做好麵對這種情況的準備,但張遼等將還是希望找到更好的破敵之法,本來他提出派遣一支軍隊繞道北邊,從更遠的山道奔襲成都。

可卻遭到徐庶、高順等人的強烈反對,因為沒有打掉益州在墊江的主力部隊,那麼這支繞道幾千裏的軍隊,將士沒有任何補給的,加上沿途城、關重重,那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最重要的是,成都並不空虛,這支孤軍哪怕曆經千辛萬阻打至成都,可還能有多少人,又有多少物資,即便就在成都城下,也是望城興歎而已。至於潛伏過去,還從來沒有聽說過,過萬的軍隊能潛行幾千裏都不被發現的。

最終,經過眾人再三考慮,隻得強攻,憑借優勢的戰鬥力和物資器械,硬生生打掉益州的抵抗之心。

公元197年三月初二,在趙雲發力猛攻龍透關的第四天,走陸路的張遼、高順等將,終於發動了對益州主力部隊的攻打,因為墊江附近沒有大麵積的平坦闊地,所以無法全軍總攻,第一戰隻集結起三萬人,集中兵力攻打其最左翼的大營。

益州三大營,彼此相聚不過二十餘裏,分別位於幾處要道。左翼大營實力相對較弱,但卻是中路主營的基石,若左翼告破,那荊州軍可以肆無忌憚地攻襲其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