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有驚無喜(1 / 2)

王旭隨著法正的話,精神為之一震,沒想還有賢才,當下急問:“不知是何人?”

法正回說:“其人姓李,名恢,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人,為郡中督郵座下小吏。屬下漢中一戰成名,其聽聞我年齡與其相差不大,便前來成都拜訪,與其一番交談,發現此人年少多智,軍政皆通,又善辯才,今後必成大器,所以傾心相交。”

“此前與其談論大勢,發現其話語中對劉璋多有輕視,反對將軍稱讚有加,便有心說其共投將軍,早前此人還不太願意,可觀將軍入蜀之後,蜀中的應對之法,他便死了心,情願與我共謀大事。”

“此番費詩、吳懿、吳班投誠,全靠此人以無雙辯才說服,曉之以情,明之以理,因而建功!”

隨著法正侃侃而談,王旭卻是喜不自製,比起得到吳懿、吳班等人更為開心。

李恢可是少有的智將,文武雙全,但僅僅這點並不能讓他這般興奮,畢竟荊州如今軍威強盛,能打仗的名臣良將多的是。

可這李恢具備尋常人很少具備的特點,那就是出身於各族雜居之地,善於言論,精於心術,積善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矛盾,有了這個特點,加上其軍政能力,那就是難尋的人才。

按史上記載,他才是平定南中功勳最大的將領,並且受諸葛亮和劉備之托,常年鎮守益州南方及交州之地,為蜀漢營造安穩的後方,做出了卓越貢獻,甚至蜀漢財政一度陷入危機時,全靠他從南方設法籌備物資,支撐蜀國財政。

更難得的是,此人終身誠懇效力,不驕傲,不抱怨,不與人爭功,不貪戀權勢,默默鎮守在蜀漢的大後方,一生都不曾出過什麼大差錯。

或許他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名將,或許他也不是精明善謀的謀主,但卻是個真正讓人放心的良臣。

如今,蜀中已成定居,正愁將來讓誰去坐鎮益州南部好,郭嘉、徐庶、田豐、沮授他們都可以,但將軍府卻不能沒有這些人,他們更適合的是去攻伐,去奪取天下。

武將中,張遼等人雖然不是特別適合,但也能勝任,經過些鍛煉學習,自然可使無憂,可舍得嗎?

這些人的才華,明明優勢不在這裏,卻安排他們去做,哪怕能夠勝任,那也是用錯了人。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當王旭逐漸為這事兒發愁的時候,卻天上掉來餡餅,扔了個活生生的李恢,將一切煩惱除去,如何能不大喜過望?

腦中迅速盤算之後,他已是匆匆拉著法正的手,急問:“這李恢現在何處?”

“已隨屬下前來,目前就在營中等候將軍傳召!”法正笑著說。

王旭聞言,毫不猶豫,立刻對著帳外大喝:“來人,速速前去法正隨從處,請來李恢先生!”

不多時,那李恢已在兵士引領下進入帳中,眾人觀之,都覺眼睛一亮。

其人眉清目秀,三綹清須,唇紅齒白,臉如冠玉,神彩奕奕,正是一位瀟酒倜儻的儒雅俊士。

粗略一觀,便上前行禮。“鄙人李恢,拜見王將軍!”

“哈哈哈……得昂免禮,此次幸得閣下相助,才能成就大事,必當記上大功!”

李恢不驕不躁,輕搖額頭:“將軍言重了,將軍取得蜀中已是大勢所趨,在下不過順水推舟而已!”

“誒!若無你相助,還不知要冤死多少將士,耽誤多少時間,此功理當記得!”王旭擺擺手,隨即又笑著說:“先生乃是世間大才,吾今日得見,甚為欣喜,不知先生可願入我帳下,以圖共安天下?”

“固所願爾,何有不從!”李恢含笑行禮。

得到親口承諾,王旭心懷大暢,當即朗聲吩咐帳外士卒:“來人,看座!”

這李恢倒是頗為善於結交,本來王旭見其功,又初來投效,有意讓他位於上座,但其人卻是執意拒絕,言寸末之功,不足與眾將相比,自己坐到了末位,瞬間取得帳內荊州文武的好感。

王旭心中有數,但並未點明,含笑將話題轉到了取成都的事情上來。

公元197年九月,荊州魏延、張遼等兩部大軍,先後抵達成都,降將吳懿、吳班、冷苞、楊懷等人同行。

劉璋心中最後一根稻草被壓倒,成都城內堅決抵抗的人,也終於絕望,再不言語。

九月十八,劉璋率領群臣開城獻降。

王旭已非第一次征服一方諸侯,經曆過劉表那一次,如今已更為從容。

當劉璋飽含心酸,躬身將降書呈上那一刻,王旭臉上露出太久沒有的暢快,彷如這一年多所有的陰鬱都在瞬間除去!

在無數百姓和軍士的目光中,當他將降書高高舉起的時候,無數人跪地齊呼,三叩九拜,那震天的聲響,刺破了成都這一古城那碧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