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徹底穩定南蠻族人的心,王旭在接下來的時日裏,奔波於南中之地,親自會麵各大小聚落頭領,細致了解他們的想法,深入了解南蠻聚落的狀況,也簡單地說些自己引領南蠻的策略,溫言安撫。
這讓他在南蠻族人心中的威望更高,也受到了更多的愛戴。
時間匆匆而過,兩個多月後,南中數郡基本完成初步掌控,王旭更是大膽提拔南蠻族人中的有識之士,讓這些族群的先驅者,與益州調派過來的官員一起,共同治理南中。
本來極受他器重的李恢,在這期間也展現出高人一籌的手腕,提出很多切實可行的治理辦法,再加上其本身軍政皆通,心懷仁義,潔身自好,又比較親近和了解蠻族,所以最終被正式授予南中都督一職,全權負責南中事宜,但受益州刺史監察。
同時,一心為了族群的發展和進步的蠻王,也被任命為南中副都督,分管蠻族事宜,統帥蠻族,也協助李恢處理南中事務。
起初,王旭還有些擔心蠻王或許不太服李恢,沒想到李恢卻是能言善辯,而且深悉蠻人心理,很快就得到蠻王的認同和肯定,再加上蠻王下定決心讓蠻族人走出大山,走向與漢人一樣的強盛,所以非常配合,兩人在短短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和默契。
此外,蠻族內部很多知名的青年勇士,像濮突和濮阿那,還有孟獲等人,均被王旭征調進入軍中任職。
這些做法,不但讓他得到了強大的助力,還令南蠻族人對其更加愛戴,也更加相信他。
須知,南蠻人雖然歸入大漢很多年,也被納入大漢子民的範疇,可卻沒有任何地位,那些漢人官吏,在他們眼中就是高高在上,一些小聚落,甚至被一個縣令收刮得抬不起頭。
少數混居在漢人城鄉的南蠻族人,更是地位低下,活得很是艱難,若遇到開明的父母官還好,若遇到歧視他們的,那可真是有苦難言,而且之前掌權的益州本地士族豪門,大多都歧視他們。
不是蠻人心裏甘願受到壓迫,而是他們被大漢的軍隊打怕了,世世代代也不是一次兩次反抗,可無不是遭到雷霆鎮壓,好些聚落因此煙消雲散,所以隻要還能活下去,沒有被逼到真正的走投無路,就不願意反抗。
因此,在大漢做官,是蠻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但王旭這個聖主,卻用這個實現了他的第一個承諾。
這一手,曆史上的諸葛亮也做過,而他也得到了南蠻族人世世代代的愛戴和尊敬。
自此,南蠻族人陷入了狂熱之中。
隨後,王旭宣布征召南蠻勇士,編入荊益二州的主力軍中,待遇和升遷機會都與其他兵士等同。
本意隻是為了加深兩族聯係,同時也補充荊益二州的戰力,沒想到卻徹底炸了鍋。
不但他沒想到會是那樣的結果,連提出建議的郭嘉也同樣沒想到。
蠻族勇士們聞訊,就像是瘋了一般,無數人要參軍。
十日時間,人數已經飆升過四萬。
王旭匆忙尋找蠻王和幾大部落首領商議,結果卻得到一個瞠目結舌的答案。
蠻王說:“聖主,南蠻勇士本身就崇尚戰鬥,加入軍隊,不但有薪奉糧食可領,還管飽,甚至殺敵多還能做官,做將軍,死了還有一定補償,可在南蠻凶險的一些山地內,死了沒人知道都是常事,這種好事兒誰又會不願意呢?”
王旭傻眼了,不知道說什麼好。
並不是他覺得戰士多不好,荊益二州如今也不是養不起,重要的是,軍中成員的比例!
南蠻兵士在整個主力軍隊中的比例,絕對不能超過一定程度,不然必定生亂。
南蠻勇士戰鬥力確實強,不但悍不畏死,單兵作戰能力更是出類拔萃,可也有著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缺乏嚴格的紀律和正確的思想觀念,沒有這些,一旦失控,不堪設想。
可這些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若是數量突然多到無法控製,這些勇士恐怕除了他這個聖主能壓得住,其他任何將領都壓不住,那還不亂了套?他不可能成天跟在南蠻兵士中間。
那時,這支戰鬥力強勁的隊伍就不再是助力,而是添亂,嚴重的添亂,將整個軍隊秩序都打破。
可這些問題是不可能與蠻王等人商議的,隨後,他尋到了郭嘉,詢問其解決辦法。
然而,郭嘉的意思更是異常堅決,要求南蠻軍士人數絕對不能超過六萬,若是超過六萬,連他都不知道該怎麼去指揮,更沒辦法有效控製。
最終,兩人決定,以隻需要最精銳的勇士為借口,將人數死死控製在六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