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王旭疑惑,看了看李嚴,奇怪地問:“不知何人那般重要,以至爾等親自前往?”
李嚴回頭與陳到相視一笑,若有深意地說:“主公可知太原王淩?”
“你們是指我那嶽父王允的侄兒?”王旭不肯定地問。
“正是!”李嚴點頭。
王旭奇怪地說:“他不是死了嗎?當年董卓伏誅之後,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我嶽父王允帶著陛下突圍,意欲南逃荊州尋我,可沒想陛下沒能走脫,當時我兵少將寡,無力北進護駕。”
說著,他越發覺得奇怪,皺眉道:“可就我所知,李傕、郭汜追回陛下抵達長安後,得知此事,便遷怒於我嶽父兄長一家,慘遭滅門,其兄長的兩個兒子王晨和王淩不是也死了嗎?”
這事兒王旭記得很清楚,因為當初王允剛逃到荊州那段時間,曾鬧得很厲害,他也對長安當時的局勢了解很多。
對於王淩,他心裏一直就覺得可惜,曆史上,此人文武雙全,功勳赫赫,在魏國做到了車騎將軍、司空、太尉等職,直至見到司馬懿把控朝政,挾持魏帝曹芳,這才心生怨憤,隨後意欲另立當時智勇雙全的楚王曹彪為帝,可最終被司馬懿覺察,失敗後自殺而亡。
總得來說,這是個智勇雙全的忠義之士,曆史上王允死在長安,家人都遭到滅族,可他王淩因為是王允兄長的孩子,不被人所注目,所以事件發生後,在王家人的努力下,他與其親哥王晨二人都得以暗中逃過一劫。
可因為王旭的到來,時局受到影響,王允有了他這個兵強馬壯的便宜女婿為外援,竟然沒有困守長安,反而想到帶著小皇帝到荊州投奔他,希望能出兵再打回去,因而得以逃脫宿命。
當時李傕、郭汜急於帶兵追回小皇帝,沒能第一時間殺王允的家人,所以其家人老少都在群臣幫助下逃脫。
如此一來,反而是王允的兄長一家遭了秧。
因為他們從一開始並不知會受此事牽連,曆史上,李傕、郭汜傳令滅掉王允三族,但先殺的是王允滿門,正因為這段寶貴的時間,他們才能得到消息,匆匆安排兩個不引人注目的孩子,在群臣暗中幫助下逃走。
可如今王允家人已經走脫,沒能頂出那段時間來,所以王晨和王淩理應死了才對,甚至於就王旭所知,王允在荊州都給這兩人立了衣冠塚,每年前往祭奠。
沒想到,此刻李嚴聽到他的話,卻是搖搖頭,笑著回說:“主公,不但王淩逃脫了,其兄長王晨也逃脫了,當年李傕、郭汜押著陛下回長安,發現王允家人已不知所蹤,怒氣無處宣泄,便先殺他們這無辜的一家人泄憤,可恰好那日王淩兄弟二人去城外打獵,希望用野味給其母親補身子,因而在群臣幫助下,機緣巧合地逃過一劫。”
“兄弟二人真乃天命之所顧!”王旭聽完,頗有些感慨,但很快又搖搖頭,我操:“那你們尋王淩為何?”
李嚴回道:“主公有所不知,二人逃脫後,隱居河東,僅有少數舊臣知曉,鍾繇便是其中之一。因惜二人才華,其入主司隸後,便寫信征召,王晨推辭不肯,王淩卻投效帳下,如今就駐紮在潼關,據說曹操也已聽聞其名日久,有意提拔他去其麾下,不過因為如今戰事緊迫,暫時還未能召見。”
“王淩鎮守潼關?”王旭皺起了眉頭:“那你們如何敢去見他?”
“主公誤會了,末將與叔至二人沒有找王淩,而是去河東,尋訪王淩的哥哥王晨!”李嚴道。
“王晨?”王旭疑惑。
“嗯!”李嚴點點頭,接著說:“末將與叔至尋找王晨,隻為說服其前來投效,其與王淩兄弟二人情深義重,若能策反王淩,主公將可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拿下潼關。”
“好!”王旭頃刻間反應過來,大喜過望:“那你們可說服了王晨?”
“雖然沒能說服其投效,但他答應舉家遷往荊州,並竭力幫助勸說王淩歸附,如今其與家人盡在後方軍中!”李嚴笑道。
“真是天助我也!”王旭激動不已,與同樣笑容滿臉的徐庶相視片刻,又疾聲問說:“那你們是如何說服的王晨?”
“此事還是由叔至說吧!是他說服的王晨!”李嚴笑著說。
陳到聞言,拱手對著王旭一禮,出聲道:“主公,末將曾偶然聽到司隸文武閑談,言及王晨不願投效曹軍的原因有三。其一,乃是他心中嫉恨當年那批西涼將領,雖然主謀者已經伏誅,可仍有不少活下來,當初曹軍以懷柔手段得到司隸,所以軍中還有不少那批西涼將領效力,甚至身居高位,他不欲與其共事。”
“其二,王晨與他人不同,極重親情,尤其是在滅門之後。他知曉主公納了王允養女入室,雖然是養女,但在王允一家死後,卻是唯一的後人,所以視為僅有的親人,不欲助曹操與主公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