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三辭而為王(1 / 2)

當王旭在西涼遊曆,親身體會著西涼現狀的這段時間內,天下也接連發生大事。

公元206年六月初八,雄踞華夏東南的孫堅,在經過許久的準備後,終於在這一天手持天子誥命,登壇祭天,進位封王。

雖然孫堅也知道,這所謂的冊封,不過是曹操的些許小計,可這卻是陽謀,對曹操和孫堅兩家,都是利大於弊,都是迫不及待,可謂雙贏,當然也就不會有別的選擇。

濃重而盛大的儀式過後,孫堅正式進位吳王,史稱吳國。

隨後,孫堅開始大封群臣,那些跟隨他的有功之臣,有能之臣,紛紛封侯拜將,不在話下,舉國歡慶了足足三日。

一時間,吳國彙集起強大的凝聚力,上下空前團結,在強勢推動後,樹立了爭奪天下霸權的目標。

整個吳國,隨之開始轟轟烈烈的改革,外修武備,內修政德,勵精圖治。

僅僅半個多月後,也就是王旭在西涼與混血美女分開之前兩天。

朝中以戲誌才、賈詡、陳群、王朗、鍾繇、華歆等人為主的大臣,上奏天子,盡言曹操之功,諫言恢複丞相一職,擢升大將軍曹操為丞相,全權統管軍政事務。

事實上,軍政大權一直都掌握在曹操手中,隻不過以前在很多時候,都是幕後掌控,名義上還是讓三公九卿負責,可事實上,他說一,這些大臣都不敢說二,而且那些要害職務,往往都是他所倚重之人。

可那樣終究多有不便,曹操也終究不是名正言順。

如今,這些臣子提出來,天子劉協盡管不願,可勢單力孤,隻能無奈準奏。

可此事僅僅剛過十天,天子劉協心中的不安尚且沒有消散,又一道奏章呈上了朝堂,給了他最後一擊。

數十身掌實權的文武聯名上奏,言吳國孫堅進王,楚國新王亦立,曹操總掌天下大權,輔佐天子,在名位上,卻還不如兩個封國的國主,不足以威天下,不足以振朝綱,不足以中興大漢!

同時言稱,楚國深受皇恩,可自楚國建立至今,從未進貢稅收,也不服從朝廷安排,楚王更不曾按照古禮朝見天子,連新王繼位,也僅是上奏一封,全然不顧及天子權威,不軌之心昭然若揭,乃是大患。

並且,吳國孫堅剛受皇恩,進封吳王,卻仍舊不肯按律進貢稅收,吳王孫堅也不隨之來京朝見,亦隱有不臣之心。

有鑒於此,望賜封丞相曹操進位為王,從而威懾吳、楚兩國,安定天下!

可這份奏書,滿朝文武,包括天子劉協在內,誰還看不懂?

納稅進貢?

十多年前,各地諸侯就不對皇室納稅進貢了。

朝見天子?

當今天下,誰敢進京朝見?誰會進京朝見?

不服天子管束?

當今天下,有多少支兵馬是天子可以調動的?天子也就是拿著玉璽,曹操和群臣怎麼說,他就負責蓋個印罷了!

這場朝議,天子含淚,久久不肯蓋上玉璽大印,隻是細數多年來,皇室對各豪族的厚恩。

曹操擔心天子的過激反應,會促使一些老臣心中動搖,更不願意當眾逼宮,落人口實,因此婉拒了這個提議。

朝議自此散去,天子劉協回到後宮,痛哭流涕,飲酒至醉,怒罵曹操大逆不道,發泄心中憤恨。

隨後,在皇後伏壽的建議下,劉協不甘坐以待斃,想做最後的抗爭。

先是聯係伏皇後的父親,屯騎校尉伏完,可沒想伏完得知後雖有心出賊,卻言不能妄動,遲遲沒有答應,隻是與二人長籲短歎。

此後,天子劉協心中不甘,又找來車騎將軍董承,與其密謀滅曹之事。

董承倒是頗有野心,欣然答應,持著天子血詔迅速展開行動,約同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驍騎校尉兼偏將軍王子服,昭信將軍吳子蘭、太中大夫孔融等人共商大計。

本來,這幾人在京都來說,還是頗具勢力。

董承的車騎將軍雖然是名義上的,對主力軍隊沒有任何權利,但根據漢製,終究還是有自己的將軍府,也供養著一支屬於他的精銳部曲,而且屯紮點就在京都附近。

長水校尉種輯、驍騎校尉王子服都是朝廷八校尉之一,盡管如今的八校尉遠不如早年那般位高權重,已經離開主力軍體係,成了拱衛京都的衛兵,但終究還是有不少人馬,同時還駐紮在京都附近。

至於太中大夫孔融,事實上也是武官,朝廷九卿之一的光祿勳掌握著羽林郎、虎賁郎等各郞屬,是精銳的禁軍,而太中大夫就是光祿勳麾下的重臣,因此孔融也掌控著一支虎賁郎。